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具有向多种中胚层及神经外胚层来源的组织细胞分化的能力,包括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肌肉、韧带、肌腱、骨髓基质、甚至肝脏细胞和神经细胞等多种细胞与组织分化[1,2]。MSC具有采集方便、易于分离纯化及增殖,多代扩增后仍保持干细胞特性等优点。MSC终身存在于骨髓和其他组织器官中,负责组织的修复和更新。因此MSC愈来愈受到重视,成为干细胞研究的热点。MSC的研究进展给多种疾病的治疗诸如肿瘤、心脏病、糖尿病等提供了新的途径。
关节软骨缺损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用自体的软骨细胞修复软骨缺损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如软骨细胞稀少,取自自体将造成创伤,而异体软骨细胞将产生免疫排斥等问题。获得足够的种子细胞及制备性能优良的支架材料是两大关键问题。业已证明,MSC能在体内外分化为软骨细胞。MSC固有的优势和特性将在软骨组织修复中成为首选种子细胞,可通过取自自体且体外扩增的MSC植入体内修复重建软骨组织缺损。MSC既可修复关节软骨面的缺损,也可修复包括软骨下骨的关节软骨缺损,将MSC应用于软骨组织工程已成趋势。为此,本课题拟对兔MSC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并建立了兔关节软骨缺损的动物模型,及用MSC/I型胶原海绵对其缺损进行移植治疗,以明确其治疗效果。
目的:
本研究通过探索MSC分离,提取培养的最佳方法,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表面标记物CD14、CD44的表达来鉴定细胞纯度,同时研究了细胞的生长曲线、最佳接种密度,细胞冻存与复苏,以达到对MSC的生物学特性的初步了解;并在体外通过常用的成骨、成软骨的诱导培养基进行诱导,以研究其是否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最后将MSC/I型胶原海绵复合物移植到兔关节软骨缺损处,以明确MSC对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为今后临床研究应用MSC移植治疗关节软骨缺损打下实验基础。
方法:
1、MSC体外培养、扩增与鉴定通过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获得MSC,在体外传代扩增培养,研究MSC在体外生长的基本特征,包括形态、冻存复苏等;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间充质干细胞常见的表面标记物,以证实MSC是否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初步特征。
2、MSC的诱导分化与检测分别用成骨、成软骨的常用诱导培养基诱导MSC进行分化,2周后以Gomori钙钴法碱性磷酸酶(ALP)染色,3周后以VonKossa法进行矿化节结染色,从而证明MSC的成骨潜能的存在;用甲苯胺蓝染色,以证实MSC是否具有成软骨潜能。
3、MSC/I型胶原海绵复合物移植治疗兔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为明确MSC对缺损的软骨组织是否具有修复作用,并了解移植后MSC在修复的新生组织中是否继续存在,我们实施了兔的性别交叉移植实验。将雄兔的MSC与胶原海绵共培养6小时后,移植入雌兔的关节软骨缺损处,并将其另一侧作为对照侧,仅移植胶原海绵。分别在术后1、2、3、4、5个月后处死动物,取其关节软骨手术部位,先进行大体观察并按改良Pineda评分[1]进行判断,并对修复情况评分,然后进行各种检测,包括:1)切片,进行HE染色:2)SRY-PCR,SRY是Y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通过PCR来检测组织内是否含有雄性的DNA,以此来明确新生组织中是否含有移植的雄性MSC分化或增值的细胞。
结果:
1、MSC原代细胞生长速度较慢,呈短梭形形态,传代后细胞生长较原代快,5天已经长满单层,体外能长期培养与扩增;生长曲线呈S型,兔骨髓MSC连续传代18代细胞没出现衰老征象;通过慢冻速融法冻存细胞,表明细胞可以用液氮保存,且不影响细胞的活力;流式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提示MSC各代CD14呈阴性,CD44呈阳性,这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
2、MSC在体外成骨诱导3周时有明显的矿化节结沉淀,经VonKossa法染色后,结果呈阳性,Gomori钙钴法进行ALP染色,ALP水平明显增高,这结果均提示MSC具有向成骨分化的潜能。MSC在体外软骨诱导后进行甲苯胺蓝染色显示阳性,提示MSC具有软骨细胞分化的特点。
3、MSC/I型胶原复合物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实验,大体观察:移植一个月以上,实验侧关节软骨缺损修复明显优于对照侧。切片HE染色:结果发现新生组织移植后2个月及以上,各组实验侧软骨缺损区为透明软骨样组织修复和充填,而对照侧填充组织主要为纤维软骨组织。SRY-PCR检测中发现,实验侧的新生组织中含有SRY基因,对照侧却无该基因,表明移植的MSC在新生组织修复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可见,MSC/胶原海绵复合物能够促进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MSC/胶原海绵复合物用于修复全厚度关节软骨缺损是可行和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