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湘桂夹侗话语音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夹侗话主要分布在黔湘桂三省交界侗族聚居区。它是侗汉语言接触的产物,是以侗语为母语的侗族群体在与当地汉族等民族在交际过程中所说的话,保留有侗语的底层特征。它是一种特殊的汉语方言,具有单向性、融合性、动态性、过渡性和简化性等特点。侗族与汉族接触历史悠久,夹侗话中保留有古汉语与古侗语的古音遗迹,是研究古汉语与古侗语的活化石。因此,夹侗话研究可以为语言接触及语言演变提供一个比较典型的样本,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学术价值。
  到目前为止,学界还缺少对黔湘桂交界夹侗话的语音及其演变的整体性认识。本文以黔湘桂三省交界12个县26个方言点的语言(方言)包括12个点的夹侗话(含侗语)、10个点的客话和4个点的酸汤话材料为依据,以语言类型学为视角,运用接触语言学、方言地理学、历史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有关理论与方法,分析研究夹侗话。结构上共分九章论述,内容上主要涉及黔湘桂三省交界地区的人文历史、侗族族源、侗汉接触、夹侗话的语音系统及其语音特征以及它的形成、性质与发展趋势等方面。
  第1章是绪论,主要介绍黔湘桂交界地区的人文地理、语言(方言)分布、夹侗话的现状、课题研究意义,及本课题研究所运用的方法与理论,同时介绍了论文的语料来源等问题。
  第2章考察侗族族源、侗族与汉族的接触史、客话的形成。侗族与汉族接触的历史悠久;客话是汉族移民的结果,大致形成于明清时期。
  第3章介绍与夹侗话形成相关的音系。包括10个点的侗语音系、10个点的客话音系和4个点的酸汤话音系。
  第4章记录描写夹侗话共时语音系统。主要涉及中寨、报京、磻溪、石洞、平秋、本里、瑞里、高增、水口、坪坦、独坡、独峒等12个夹侗话点的声韵调系统。
  第5章是分析研究夹侗话的语音特征。从声母、韵母与声调等三个方面分析夹侗话的语音特征。夹侗话的内部差异主要表现在声母方面,主要涉及声母的送气问题、帮组细音字的齿化现象、非晓组的分混及零声母化问题、知系字的塞化、擦化、是否分尖团等方面的问题。
  第6章是从共时平面比较夹侗话与客话、酸汤话的异同。客话是黔湘桂交界地区各族人民共同的交际工具,属于强势语言;而夹侗话、酸汤话分别是侗族、酸汤族等群体所说的汉语方言属于弱势语言。所以,它们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客话趋同。由于受侗语影响,夹侗话保留有侗语的底层特征。
  第7章是一个专题,运用接触语言学、历史层次分析法、有序异质理论等理论,分析黔湘桂交界地区夹侗话精知庄章组的今读类型及其演变。
  第8章探讨夹侗话的形成机制、性质及演变规律。夹侗话是以侗语为母语的侗族在与汉族等其他民族交流时所说的汉语方言,是侗汉双语结合的产物。音系干扰和借用是夹侗话形成的两大机制,同时也受到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和地理环境的制约。它具有单向性、融合性、动态性、简化性等特点。夹侗话的最终发展趋势将逐渐向客话(西南官话)靠近,直至趋同。
  第9章,总结全文,提出主要观点、主要创新和研究展望。
其他文献
馆机是江户后期卓越的汉诗人,曾受到“领袖后进者四十年”和“学者仰之如泰斗”的赞誉。《晚唐十家绝句》是一部由馆机编选而成的专选晚唐七绝的诗歌总集。其特殊性一方面在于馆机的日本汉学家身份,另一方面也在於这一选本产生的时代背景及选本本身的个性。本篇论文以《晚唐十家绝句》为研究对象,从编选地位与选诗来源、编选特征、编选背景与动机、馆机七绝创作与《晚唐十家绝句》的关联、编选意义五个方面对其加以研究。具体的章
学位
《王右丞诗集》是唐代王维所撰,日本著名汉学家近藤元粹编辑评订而成的唐诗别集,共四卷,附有附录一卷和诗话一卷,共收诗424首。集内不仅收录王维的诗歌,也收录了近藤元粹以及其他学者对于王维诗歌的评点,该诗集在明治年间多次翻刻,于传播学和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依据的《王右丞诗集》为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所藏的明治三十二年(1899)序、明治三十三年(1900)大阪青木嵩山堂刊刻的铅印本。本文
学位
博喻作为“比喻”辞格中的一种,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的研究都很多,研究的历史也很悠久,不过,对于“博喻”的研究,国外学者多从隐喻的角度展开,强调其在篇章建构中的作用;国内学者则多从修辞学角度,但对博喻的结构和语义进行的探讨不多。博喻作为比喻的一种,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也是一种思维和表达方式。众所周知,其实,修辞和逻辑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立足修辞学,对博喻的结构和语义进行分类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地域文学是明代文学研究不可忽视的研究课题,而陕西文学作为明代文学的一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诚然,有明二百七十六年,无论是作家质量,还是作家数量,陕西文学皆处于低谷阶段。但就北方地区来说,明代陕西的文学成就依旧可观:第一,明代陕西地区有文献可考的作家近700人,其中有作品存留者近400多人,有别集存世者65人,存世别集达120多种;第二,弘治、正德年间的陕西文坛涌现出李梦阳、康海、王九思等杰出作家
学位
许衡是元代着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理学、政治、教育、文学、天文历法等诸多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后世尊为“元朝一人”“朱子后一人”。  许衡以强烈的自觉精神开创了白话直解写作方式,将经典着作与口俗白话联系在一起,推动了经典的传播与普及,顺应了语言文白转型的时代要求。许衡遗着先后冠以《鲁斋遗书》《许文正公遗书》等名称刊行(现统一称作《许衡集》),内中《语录》《直解》等作品对研究近代汉语的文白发展
本文以丽末鲜初诗坛对陶渊明的接受为研究对象,探寻这一时期诗人作品中对陶诗文的接受,以李集、李穑、权近等为代表,从三个层面开展研究:第一、主题的承衍。第二、人品与诗品。第三、形式的发展,分析这一时期学陶现象突出的原因,总结丽末鲜初诗坛学陶的特点,论证其在古代朝鲜陶渊明接受史中的地位和意义。全文分为五个部分来进行论述。  第一章主要介绍丽末鲜初学陶诗风的背景。新罗时期,陶渊明的部分诗文因收入于《文选》
学位
高丽诗歌以武人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段。前期的诗歌受科举推行、文治政策的影响以晚唐体和应制唱和诗为主,高丽汉诗因此出现了风骨缺失、刻意雕琢、模仿抄袭等问题。武人之乱使文人进入受难期,政治上的失意使文人把目光更多地转向了社会现实和内心,也更加专意于诗歌创作。前期形成的文风和后期社会格格不入,对诗歌的深入钻研使诗人迫切想要扭转汉诗创作存在的弊端。在转变文风的需求和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在对诗学的民族个性
学位
本文以上海地区40名儿童为研究对象,以23~30个月儿童为研究主体。采用自编的《学前儿童语音发展水平评测量表》(量表一、量表二、量表三),试图描写上海地区23~30个月儿童汉语普通话的语音发展面貌。研究从“替代”和“偏差”两个方面,详细分析在汉语普通话习得过程中儿童的语音偏误。  第一章介绍了儿童语言测评的研究现状以及研制儿童语音发展水平评测量表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第二章详述了儿童语音发展水平评测标
学位
明末清初的“西画东渐”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篇章。耶稣会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绘画对中国传统绘画造成了一定冲击与影响,而这个历史过程中,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中西绘画交流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以郎世宁为个案进行深入研究,能够从一个较为清晰的视角审视清代美术的特殊性,即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如何在特殊的历史境遇下相互激荡、抵触、以及融合。以往对郎世宁的研究主要从年谱以及绘画技术中
方言岛是反映语音变异的一道重要窗口。江苏省溧水区境内方言分布复杂,既有江淮官话和吴语,又有移民方言形成的方言岛。前人对溧水境内方言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江淮官话与吴语两大当地主流方言,较少涉及移民方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近田野调查获得的一手材料,综合运用历史比较法、层次分析法以及社会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统计学相关方法深入考察溧水区境内河南移民形成的方言岛的语言变异情况,对语音演变尤其是语音变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