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夹侗话主要分布在黔湘桂三省交界侗族聚居区。它是侗汉语言接触的产物,是以侗语为母语的侗族群体在与当地汉族等民族在交际过程中所说的话,保留有侗语的底层特征。它是一种特殊的汉语方言,具有单向性、融合性、动态性、过渡性和简化性等特点。侗族与汉族接触历史悠久,夹侗话中保留有古汉语与古侗语的古音遗迹,是研究古汉语与古侗语的活化石。因此,夹侗话研究可以为语言接触及语言演变提供一个比较典型的样本,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学术价值。
到目前为止,学界还缺少对黔湘桂交界夹侗话的语音及其演变的整体性认识。本文以黔湘桂三省交界12个县26个方言点的语言(方言)包括12个点的夹侗话(含侗语)、10个点的客话和4个点的酸汤话材料为依据,以语言类型学为视角,运用接触语言学、方言地理学、历史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有关理论与方法,分析研究夹侗话。结构上共分九章论述,内容上主要涉及黔湘桂三省交界地区的人文历史、侗族族源、侗汉接触、夹侗话的语音系统及其语音特征以及它的形成、性质与发展趋势等方面。
第1章是绪论,主要介绍黔湘桂交界地区的人文地理、语言(方言)分布、夹侗话的现状、课题研究意义,及本课题研究所运用的方法与理论,同时介绍了论文的语料来源等问题。
第2章考察侗族族源、侗族与汉族的接触史、客话的形成。侗族与汉族接触的历史悠久;客话是汉族移民的结果,大致形成于明清时期。
第3章介绍与夹侗话形成相关的音系。包括10个点的侗语音系、10个点的客话音系和4个点的酸汤话音系。
第4章记录描写夹侗话共时语音系统。主要涉及中寨、报京、磻溪、石洞、平秋、本里、瑞里、高增、水口、坪坦、独坡、独峒等12个夹侗话点的声韵调系统。
第5章是分析研究夹侗话的语音特征。从声母、韵母与声调等三个方面分析夹侗话的语音特征。夹侗话的内部差异主要表现在声母方面,主要涉及声母的送气问题、帮组细音字的齿化现象、非晓组的分混及零声母化问题、知系字的塞化、擦化、是否分尖团等方面的问题。
第6章是从共时平面比较夹侗话与客话、酸汤话的异同。客话是黔湘桂交界地区各族人民共同的交际工具,属于强势语言;而夹侗话、酸汤话分别是侗族、酸汤族等群体所说的汉语方言属于弱势语言。所以,它们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客话趋同。由于受侗语影响,夹侗话保留有侗语的底层特征。
第7章是一个专题,运用接触语言学、历史层次分析法、有序异质理论等理论,分析黔湘桂交界地区夹侗话精知庄章组的今读类型及其演变。
第8章探讨夹侗话的形成机制、性质及演变规律。夹侗话是以侗语为母语的侗族在与汉族等其他民族交流时所说的汉语方言,是侗汉双语结合的产物。音系干扰和借用是夹侗话形成的两大机制,同时也受到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和地理环境的制约。它具有单向性、融合性、动态性、简化性等特点。夹侗话的最终发展趋势将逐渐向客话(西南官话)靠近,直至趋同。
第9章,总结全文,提出主要观点、主要创新和研究展望。
到目前为止,学界还缺少对黔湘桂交界夹侗话的语音及其演变的整体性认识。本文以黔湘桂三省交界12个县26个方言点的语言(方言)包括12个点的夹侗话(含侗语)、10个点的客话和4个点的酸汤话材料为依据,以语言类型学为视角,运用接触语言学、方言地理学、历史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有关理论与方法,分析研究夹侗话。结构上共分九章论述,内容上主要涉及黔湘桂三省交界地区的人文历史、侗族族源、侗汉接触、夹侗话的语音系统及其语音特征以及它的形成、性质与发展趋势等方面。
第1章是绪论,主要介绍黔湘桂交界地区的人文地理、语言(方言)分布、夹侗话的现状、课题研究意义,及本课题研究所运用的方法与理论,同时介绍了论文的语料来源等问题。
第2章考察侗族族源、侗族与汉族的接触史、客话的形成。侗族与汉族接触的历史悠久;客话是汉族移民的结果,大致形成于明清时期。
第3章介绍与夹侗话形成相关的音系。包括10个点的侗语音系、10个点的客话音系和4个点的酸汤话音系。
第4章记录描写夹侗话共时语音系统。主要涉及中寨、报京、磻溪、石洞、平秋、本里、瑞里、高增、水口、坪坦、独坡、独峒等12个夹侗话点的声韵调系统。
第5章是分析研究夹侗话的语音特征。从声母、韵母与声调等三个方面分析夹侗话的语音特征。夹侗话的内部差异主要表现在声母方面,主要涉及声母的送气问题、帮组细音字的齿化现象、非晓组的分混及零声母化问题、知系字的塞化、擦化、是否分尖团等方面的问题。
第6章是从共时平面比较夹侗话与客话、酸汤话的异同。客话是黔湘桂交界地区各族人民共同的交际工具,属于强势语言;而夹侗话、酸汤话分别是侗族、酸汤族等群体所说的汉语方言属于弱势语言。所以,它们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客话趋同。由于受侗语影响,夹侗话保留有侗语的底层特征。
第7章是一个专题,运用接触语言学、历史层次分析法、有序异质理论等理论,分析黔湘桂交界地区夹侗话精知庄章组的今读类型及其演变。
第8章探讨夹侗话的形成机制、性质及演变规律。夹侗话是以侗语为母语的侗族在与汉族等其他民族交流时所说的汉语方言,是侗汉双语结合的产物。音系干扰和借用是夹侗话形成的两大机制,同时也受到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和地理环境的制约。它具有单向性、融合性、动态性、简化性等特点。夹侗话的最终发展趋势将逐渐向客话(西南官话)靠近,直至趋同。
第9章,总结全文,提出主要观点、主要创新和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