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汕头城市建设发展史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近代汕头城市建设发展史研究》是一个动态的空间发展史研究。它以近代汕头城市为对象,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肌理演变的研究,讨论19世纪60年代初至20世纪30年代末,近代汕头城市在不同发展时期,城市格局所受的结构性要素影响;通过城市建设的动力和实施的研究,讨论近代汕头城市里三种不同的运转机制,对近代汕头城市建设发展的推进,对城市肌理和空间的影响。讨论以近代汕头为代表的自发建设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的地方性道路。选择这一研究课题,源于近代汕头城市建设发展的特殊历史。自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远洋贸易兴起,汕头从近海沙洲、渔盐本港逐渐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商贸价值的近代城市,并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为代表的社会政治文化精英影响下,和商会、华侨华人的投资参与下,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上实行系统和自主城市管理、市政改良的先锋,在港口、车站等生产性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建筑等社会性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类似汕头的约开商埠城市,既不是国家的政治性城市,也不是典型的开埠商业城市,它以显著的自组织贸易特征,在中国近代城市中具有一定的类型价值,对研究中国近代城市现代化的地方性道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国内外在中国近代城市史和近代汕头城市建设发展史的研究概况进行整理综述,提出本文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厘清论文研究框架和创新性。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梳理近代汕头城市发展的地理和历史沿革,详述近代汕头城市建设结构化过程。其中第二章,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建制管理三方面分析近代汕头城市建设的历史背景。第三章,通过分析近代汕头城市变迁影响因素,阐述城市结构原点及其动态的空间结构化过程。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主要从近代汕头的三种特征角度去阐述汕头城市建设发展的动力机制。其中第四章,从汕头是没有租界的近代开埠城市这一特征角度分析汕头在开埠后的城市港岸扩张动力,通过多个历史事件分析汕头这个开埠城市建设的多方能量角力。第五章,从汕头是都市计划引导的近代商港城市这一特征角度分析汕头在市政厅出台的都市计划的先进性,探讨近代汕头商港城市建设的实验性特征。第六章,从汕头是自发建设促成的近代商贸城市这一特征角度分析近代汕头具有地方性的自内而外的建设动力机制,解析近代汕头较早的民间自发开埠所自带的契约/半契约的管理模式,及其对城市的经济空间、政治空间,到城市实体空间的分布和发展的深远影响。第四部分:全文总结。在前述章节论述的基础上对近代汕头城市建设发展的特征、经验和智慧进行理论总结,为汕头城市未来发展和建设实践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和城
绿色采购标准或原则是保障政府/公共绿色采购实施的重要依据,本文介绍了国际上公共绿色采购实施较好的国家绿色采购标准和我国现行的绿色采购标准,并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我
研究Ⅰ大鼠肺移植后高迁移率族蛋白B1表达的改变目的:观察大鼠肺移植后肺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和血清HMGB1水平的改变,探讨HMGB1在大鼠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正>一海连七国,盛会谋合作,合作促发展。尽管为期两天的2007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早已于7月27日在南宁曲终人散,但是其所发出的声音至今余音绕梁。围绕"共建中国-东盟新增长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我国农村大量滞留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城镇化是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我国在城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制造业大而不强,需要应用型本科高校培育复合型人才,造就具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改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脑、入心。通
目的:通过检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中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cell,NK cell)配体MICA的可溶性形式(soluble MICA,sMICA)、肿瘤组织中MICA的膜性形式(membrane MICA,mMICA)以及外周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征地中森林资源资产价值评估补偿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但是,在森林资源征地评估补偿的过程中存在着对城市森林资源价值评估方法不合理,补偿方式
建设制度文明是发展有效政府的重要方向。在理论上探讨有效政府技术效率、配置效率、制度效率和动态效率四个方面的基本价值准则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对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是
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单个农户或农民进入市场;二是农户有组织的进入市场。单个农户进入市场受到诸多因素制约,需要承担较大的市场风险。由于缺乏组织力量支持,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