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对行政管理体制、机构先后多次进行了改革,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都有了显著提高。在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长期存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相对经济发展来说,社会建设这条腿更短。多数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服务严重不足。怎样有效地改变广大农村公共服务缺乏的问题、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已成为全国各地加强社会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探索解决的问题。山东诸城在推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始终注意积极探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形式,始终注意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2007年,山东诸城为解决公共服务在农村缺乏的问题,开创性地施行“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农村社区化服务。其主要做法是:按照地域相邻、规模适中、便于整合利用社区内各村庄现有公共资源的原则,确定服务范围,将几个村庄合并为一个社区。在社区内选择一个班子团结、交通便利、发展后劲足的村庄,作为社区服务中心所在地。社区服务中心提供服务的范围,一般设定在2公里左右,涵盖5个村1000~1500户左右。每一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承担着政府对本区域内各个村庄的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这一做法,有效地促进了县域内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了乡村文明程度;有效整地合了政府公共服务资源,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和农村基层政权,初步实现了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推动了社区内其他村庄向社区中心村的融合聚集,有助于在农村形成新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创新了为农民提供近距离公共服务的有效机制,打破了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方面的“城乡二元结构”,初步开创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全文共分为5个部分。论文的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分析和阐述了我国农村社区的五个组成要素和农村社区建设的四个方面的含义,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地域性、综合性、整合性、社会性特征,以及当前农村社区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状况,分析了当前各地农村社区建设的一村一社区、多村一社区、村庄合并社区、企业社区等四种主要模式,并对各种模式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特别对诸城模式进行了详细剖析。论文的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诸城市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情况,介绍了政府主导、多方联动,优化社区空间布局、合理确定服务半径,健全社区服务机构、明确职能定位,开展近距离、“一揽子”服务农民,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服务高效运行等五个方面的做法,阐述了社区村民委员会职责、村民会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及社区村民委员会下属经济发展委员会、规划建设委员会、社会发展委员会、社会保障委员会、调解维稳委员会等五个委员会的职责,介绍了社区建设中的十余项工作规范和服务流程,总结了诸城模式五个方面的特点,分析了诸城模式的价值所在。论文的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诸城市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投入不足、农村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村民对社区政治表现冷漠、社区建设与管理的责、权、利不对等、农村社区建设缺乏主劳力等问题,并对其存在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论文的第五部分,针对当前诸城市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应遵循的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突出重点等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增加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防止搞“一刀切”,突出服务功能、以政府公共服务带动社区服务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效能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