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乐安傩舞是最具代表性的赣傩表现形式,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乐安傩舞能在赣傩中脱颖而出,与其三种独特的形态——东湖“滚傩神”、流坑“玩喜”和罗山“打戏头古”不无关系。令人惊讶的是,在同一个区域历经几百年发展演变的这三种不同形态的傩舞,其面具、服饰和道具等造型因素如今还顽强地保持着各自的差异性,呈现出个性鲜明的面貌。在文化多样性已遭到严重破坏、文化表现形式普遍趋同的今天,乐安傩舞装束与道具差异现象作为一则固守的案例,值得认真考察和研究。本文立足于田野考察所掌握的原始材料,从美术学角度切入乐安傩舞装束和道具差异现象研究,以期解析和揭示现代化进程中这种“逆势”现象的原因及意义。论文首先对乐安傩舞的历史沿革、存续现状及“滚傩神”、“玩喜”和“打戏头古”三种形态进行概要梳理,对体现“文”、“武”、“喜”取向的三类角色以及面具、服饰与道具上相应呈现的差异性面貌加以指认和描述。在此基础上,论文分析了由生存环境的现实需要、宗族组织的体制约束和习俗传统的自发推动等促成差异形成的多种历史原因,进而对乐安傩舞装束和道具差异性的当代保持作了深入的考察和剖析。论文指出乐安傩舞装束和道具之所以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固守其差异性,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而是“宗族遗风中的身份认同”、“基于民间信仰的精神整合”和“村落空间维系的人文记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至其差异性保持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地民众对流行乡里的传统文化有着一种“文化自信”,而乐安傩舞面具、服饰和道具所呈现的差异性则是“诉诸造型的文化自信”。笔者希望通过田野考察所发现的这则现象以及本文所作的初步研究,能为维护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的当代思考和探索实践,即如当前我国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提供一份或有启示意义的案例和研究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