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分水岭地区湿地景观动态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c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在调蓄洪水、净化水质、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素有“天然海绵”和“地球之肾”的美誉。我国的湿地资源极为丰富,面积达8.04亿亩,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也被提上日程,在研究视角的切入和研究方法的创新上变得更加多元化,进一步加强对湿地演变的研究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湿地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江淮分水岭地区是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的交汇地带,也是亚热带与温带的气候过渡区,自然禀赋条件较好,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受人为因素干扰较大。目前,针对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湿地演变特征研究较少,为了更有效地保护该地区的湿地资源,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水平,本文以江淮分水岭地区的遥感影像、地形资料、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为数据来源,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对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湿地信息进行提取,从动态度模型、时空叠加分析、湿地类型转移矩阵及湿地景观格局指数四方面对江淮分水岭地区湿地演变特征进行分析,从自然、人为两个角度探讨引起江淮分水岭地区湿地变化的驱动因素。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2000~2015年的15年以来江淮分水岭地区湿地面积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从2000年的19255.48km~2减少到2015年的18585.34km~2,面积累计减少了670.14km1~2。其中,水田湿地和滩地湿地的面积持续减少,水库坑塘湿地、湖泊湿地面积持续增加,河渠湿地的面积先减后增。(2)本文的湿地空间动态变化类型分为湿地不变、湿地减少和湿地增加三种类型,研究区域以湿地不变类型为主,基本覆盖整个研究区域;湿地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城市的发展规模与湿地的转换量呈负相关,合肥地区的湿地变化程度最剧烈;湿地增加的地区分布在乡村居民点附近。(3)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江淮分水岭地区人工湿地景观的优势度逐渐上升,整体景观格局结构较差。研究区域各类湿地斑块个数均有所增加,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比例值逐渐下降,湿地斑块密度呈上升趋势,三个破碎化指标说明江淮分水岭地区湿地斑块的优势度降低,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加重;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值呈下降趋势,香浓多样性指数逐渐上升,二者表明研究区域湿地景观贡献度降低,湿地景观多样性减弱:边缘密度和蔓延度指标一升一降说明湿地景观连通性变差,团聚程度降低。(4)江淮分水岭地区湿地演变驱动力分析表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共为该地区湿地景观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00~2015年的时间范围内,自然因素对湿地变化的影响无显著变化,人为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步加深,在人为因素中,政策因素对湿地变化起主要作用,是导致湿地地理空间格局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加深。经济较发达地区更加注重对湿地的保护,经济较落后地区往往缺乏对湿地的保护。
其他文献
图多项式理论是图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图的各种代数不变量的总称,其主要内容包括:特征多项式、控制多项式、图的色多项式、匹配多项式等.通常我们会利用特征多项式研究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最小特征值,也会通过图多项式的系数得到一些与图相关的重要结论.本文主要研究了一些图的全控制多项式和特征多项式.在论文的前半部分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一些图的全控制多项式.设点集Dt(?)V(G),对于V(G)中的任意一个顶点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复杂的物理过程的研究,计算机模拟试验的使用变得越来越受欢迎。计算机试验是通过代码化的数学模型来描述物理现象。但是很多物理现象极其复杂,导致其对应的数学模型也不易进行模拟试验,因此必须在有限的试验资源下尽可能多的得到有价值的试验结果。序贯自适应试验设计就是一种能够不断为计算机试验带来新的有用的试验信息的方法,该方法能不断根据前期的试验信息建立代理模型,并依据建立的代理模型和相
本文研究了下列一类边界带临界非线性项的Neumann问题其中D1,2 是在范数为∫R+N|▽u|2的 C0∞(R+N)的完备化,y=(y’,y)∈R2 ×RN-3,K(y)=K(|y’|,y)是有界的非负函数,2#=2(N-1)/N-2为Sobolev嵌入不等式中的临界指数.本文通过在有限维约化方法中引进局部Pohozaev恒等式,证明了如果N≥5,K(r,y)有一个稳定临界点(r0,y0),r0
量子弱测量在光学精密测量中有着广泛应用,相较于经典测量,弱测量的系统与仪器耦合弱、不会导致量子退相干。弱测量在经历前选择、弱耦合、后选择之后能得到放大的弱值,可以用于信号放大和微小参数估计。本文基于弱值放大技术开展光束微小偏转角测量的实验研究。首先,搭建了Sagnac干涉仪,通过压电陶瓷驱动镜产生光束的微小偏转;其次,将光束角度偏转量转化为光束横向位置偏移量,并用探测器进行测量;最后,通过半波片调
有限域上的经典Bose-Chaudhuri-Hocquenghem(BCH)码已经被广泛研究.我们可以利用Calderbank-Shor-Steane(CSS)构造,Steane扩张构造和埃尔米特构造从经典码来构造量子码.包含自身欧几里得对偶码或埃尔米特对偶码的BCH码可以被用来构造良好的量子码.因此,在这篇论文中,我们能通过有限域上经典的BCH码来构造量子码.首先,我们通过分圆陪集来了解经典BC
量子相干和量子纠缠是量子物理中的两个重要特性,二者关系密切,它们在量子技术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如:量子通讯、量子加密、超密编码。在这篇论文里,我们分别研究了两种三量子比特XXZ模型的热相干和热纠缠,其中热相干用量子相对熵和l1 norm相干性来描述,纠缠用负性的两种平均量度来描述,探究这两种模型的热相干和纠缠特性,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比较它们的差异。首先,我们介绍了量子相干和量子纠缠的研究进展和它
量子纠缠辅助码不仅能够增加信息的传输效率,也可以很好地保护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免受量子噪声的干扰.所以量子纠缠辅助MDS码的构造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目前,有学者提出量子纠缠辅助码可以由经典线性码来构造,如循环码、常循环码、拟循环码和广义Reed-Solomon码.但是,由这些码构造的结果的码长大部分都有很大的限制,参数取值还不够灵活、极小距离也不够大.在本文中,我们由循环码构造了两类新的量子纠缠辅助
在少光子散射实验和理论研究中,波导几何形状通常被建模为无限或者半无限谐振子耦合到一个或者多个离散能级量子系统。通常,在这些研究中,波导输运的几何特性总是假定仅依赖于特定类型的离散能量子系统,而不依赖于波导的特性。在适当的条件下,光波导中的局部缺陷会导致传输线形状高度不对称,具有法诺干涉的特征。因此,在镜像对称线上存在局部缺陷的波导,建模为部分传输元件。本文构造了一个与腔光力系统耦合的带部分传输元件
自本世纪初以来,在欧洲核子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以及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上相继开展了各种高能重离子对撞实验。大量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都表明,在LHC和RHIC能量下的重离子对撞中产生了高温高密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uark-Gluon Plasma,简称QGP)。在高能重离子碰撞中,喷注穿过QGP介质时会与强相互作用介质发生强烈的相互
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作为当前描述基本粒子和基本相互作用的最成功的理论,涵盖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三种基本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标准模型经受住了大量实验的检验,但它仍然无法合理地解释一些实验现象。例如,近些年由BaBar、Belle和LHCb实验组给出的R(D(*))的测量值与标准模型预言值就存在着明显的偏离,这暗示着可能存在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重味物理,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