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同镇防务研究——以败虎堡为例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tt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长城是继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以来,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长城防御工程。为了加强长城的防务和指挥调遣长城沿线的兵力,明朝在长城沿线陆续建立了九个防守区——九边重镇,每镇设总兵领辖。九镇之一的大同居边塞之要害,为京师之藩屏。终明之世,大同镇是防御蒙古贵族南侵的重要军事基地,在明代北部边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经历几百年风雨,长城防御工事的城墙、墩台、城堡等,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消失。作者试图通过大同镇的一个军堡——败虎堡,展开对明代大同镇防务的论述,深化明代北部边镇、边防、民族关系的研究,拓展对大同镇区域史的研究,同时也引起对长城保护的深层思考。  文章首先概述大同镇的设立及其在明代北部边防中的地位。然后以败虎堡为例,介绍大同镇长城防御工事的修建。又根据败虎堡内碑刻遗存分析大同镇的区域历史,并考证了堡内“永宁碑”的立碑时间。最后由把汉那吉败虎堡降明事件,述及标志明蒙关系重大转折的“俺答封贡”,大同镇的防御职能由此转化。
其他文献
黎庶昌是贵州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之所以说他的开眼看世界,不仅仅是因为他曾经旅欧和驻日多年,更是因为在其旅欧和驻日期间亲身感受西方的近代文明,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