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鲨鱼位于海洋食物链的顶端,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多样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几十年来,鲨鱼及其它软骨鱼类的渔获量持续上升,2001年达到80多万吨。由于统计不完善和海上鲨鱼渔获的丢弃,实际的渔获量远大于统计的数据。这种状况对鲨鱼资源种群的评估造成极大的不确定,有些鲨鱼资源处于濒危状况而未觉察。因此使鲨鱼资源种群保持健康状态的工作刻不容缓。东太平洋海域上层鱼类资源主要被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等远洋渔业国家以及美洲西海岸沿岸国家所利用。主要捕捞对象是大洋性金枪鱼类资源,主要捕捞工具是延绳钓,但是延绳钓在捕捞金枪鱼类的同时,兼捕相当多的上层鲨鱼。鲨鱼的种群状况将关系到东太平洋海域生态系统的稳定以及海洋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 本研究在2003年7月—11月份(共141天)期间进行,首次利用生产渔船对东太平洋海域,经纬度范围为03°S~17°S,96°W~146°W的上层鱼类进行调查。用延绳钓钓获大洋性鲨鱼,对主要鲨鱼的生物学和繁殖生物学进行有关参数的测定和分析,同时,用温盐深仪器以及微型温深仪(DSTmilli)对鲨鱼栖息水层及所处的海洋环境因子进行了测定。另外还了解了调查海域的环境特征。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利用温盐深仪器现场测定调查海域(96°W~132°W)站点的温度、盐度的水平变化以及随深度的垂直变化情况,摸清了东太平洋热带海域从表层(0m)到300m水层的环境因子变化规律。 二.利用微型温深仪(DSTmilli)技术对延绳钓钓钩在水中的实际深度进行测定,了解主要鲨鱼的实际栖息深度。 三.分析了主要兼捕鲨鱼的渔获率,并以此估算单船鲨鱼兼捕量,进而可以估算整个调查海域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的兼捕鲨鱼渔获量。 四.比较和分析了主要鲨鱼的肝重指数、总性腺指数等指标的变化,详细研究主要鲨鱼的繁殖力和繁殖生物学。 目前国内对东太平洋鲨鱼生物学的研究还是空白,而国外对东太平洋上层鲨鱼种群特征的研究也鲜见报道。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华东师范人学2004年度博十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一东太平洋的海洋环境状况 调查期间东太平洋海域气温在32.8一36.9℃之间,最高气温在H月份。调查海域盛行东南风,风速3一5级。调查海域主要受秘鲁海流和南赤道流控制。海域的浪高以2一3m占绝大多数。二.鳖鱼的栖息环境特征: 调查海域东西跨距大,环境因子存在一定幅度的水平变化。东部(14030‘s,96 0 48‘w),om和300m水温分别为21.6oC和10.3OC,而西部(100 20‘s,1320 09‘w),om和300m水层温度266oC和10.goC。东西间表温差soC,而3oom差距很小。东部Om和300m盐度分别为35.95和34.7,而西部分别为36.00和34.80,西部稍稍高一些,反映了大洋性水团盐度的稳定性。 调查海域的环境因子(温度和盐度)还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在东太平洋东部海域,100~200m水层具备温跃层特征;而在西部温跃层存在于100一250m水层。东部为低温低盐水团,西部为高温高盐水团。东部0一250m的盐度在3596一34.71之间变动,变幅很小;而西部海域盐度在36.00~34.80之间变动,并且在50m一1 50m水层有一高盐水舌,向东部海域伸入。 对常见的两种鳖鱼大青鳖和鳄鳖的垂直栖息水层进行测定和分析。大青鳖栖息深度较浅,实测栖息水层主要在100一150m,平均深度约为149.7m;而鳄鳖的主要栖息水层为150一200m,平均为172.4m,深于大青鳖。大青鳖主要栖息水层的水温为17.9一24.3℃,鳄鳖为13.3一22.2℃。本次调查实测结果,大青鳖能栖息的最低水温为n.38℃。三.东太平洋兼捕的鳖鱼种类及渔获率分析 调查期间,在东太平洋海域共兼捕到9种鳖鱼,分别是大青鳖、长鳍真鳖、镰状真鳖、路氏双髻鳖、鳄鳖、尖吻鳍鳖、长鳍鳍鳖、大眼长尾鳖和黑异鳞鳖。9种鳖鱼各自的渔获尾数占鳖鱼总的渔获尾数百分比分别为:50.4%,5.7%,3.8%,0.69%,25.3%,3.8%,0.35%,9.5%,0.35%;占总重量的比例分别是:76.5%,4.9%,2.8%,1.3%,2.4%,5.8%,0.11%,6.2%,0.03%。无论以重量计或是以尾数计,在东太平洋调查海域,大青鳖是优势鳖鱼种类。 本研究分析后得出9种大洋性鳖鱼的渔获率(C PUE),以大青鳖的最高为华东师范人学2004年度博十学位论文中文摘要0.964,鳄鳖次之为0.479,其它鳖鱼的CPUE均在0.2以下,长鳍鳍鳖和黑异鳞鳖CPUE仅为0.007,属于罕见种类。四.大青鳖的生物学和繁殖生物学研究 大青鳖两性全长组成存在显著差异。雌性大青鳖平均全长为232.9士28.9 cm(n=297),雄性平均全长为258.9士28.4em(n=120),雄性的全长大于雌性。 体长与全长关系为:TL=1.2392pCL+12.208(R=0.9500,n=103) 体长与叉长关系为:FL=l.0544pCL+8.3078(R=0.9959,n=103) 体长与体重关系为:雌性:肚gXlo一6pcL,刃”“(R一0.90440,。一31) 雄性:肚Zxxo一5尸几2,6’“(R=o,9526,n一35) 大青鳖肝重指数(HSI)两性之间差异明显,雌性(8 .25士2.73)高于雄性(4 .90士1.74)。并且雌性在不同发育阶段Hsl发生较大变化:未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