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认知干预对香烟渴求和吸烟数量的影响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尼古丁依赖是全世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年大约有600万人死于尼古丁依赖,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尽管尼古丁依赖的治疗方法包括尼古丁替代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但在每年想戒烟的10多亿吸烟者中,只有6%的人能坚持一个多月;最近,神经刺激技术(如经颅直流电刺激和经颅磁刺激)治疗尼古丁成瘾的潜力得到了一些初步的实证支持,但元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效果仅表现为中等效果量,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治疗尼古丁成瘾的更有效的方法。有大量的研究显示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可以帮助减少与吸烟有关的行为,如报告的渴求和吸烟的数量,其心理机制可能是经颅直流电刺激提高了吸烟者的抑制控制能力和认知能力;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它能改善药物滥用者的不良认知,减少其负向行为和消极情绪,增强戒烟动机;本研究结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和认知干预的方法,在对吸烟被试进行认知干预的同时进行经颅直流电刺激,探索这两种方法的结合对香烟渴求和吸烟数量的影响。实验一使用尼古丁依赖问卷(FTND)筛选得到20名吸烟被试,性别均为男性,平均尼古丁依赖测试得分为4.53,平均年龄为20.89岁,平均日吸烟量为14.79支,使用Bedfont的小型烟感器pi CO+Smokerlyzer鉴定被试的香烟戒断时间是否达标;采用2(tDCS刺激类型:真刺激,假刺激)×2(认知干预:吸烟不好,动物实验不好)的被试内重复实验设计,在对被试进行经颅直流电刺激的同时进行认知干预;经颅直流电刺激在右侧DLPFC上进行阳极刺激,左侧DLPFC上进行阴极刺激,刺激电流强度为2mA;对于真刺激,被试在25分钟内接受2mA强度的恒定电流;对于假刺激,刺激电流只在25分钟内的前30秒和最后30秒打开到2mA,每两次刺激时间间隔一周,以消除上次刺激的影响;认知干预材料是一段3分钟的音频,这段音频是模仿认知行为治疗的关键组成部分而设计的,包括心理教育和认知重组。用吸烟渴求问卷简表(QSU-Brief)以及VAS量表来测量短时戒断吸烟被试的渴求水平的变化,记录吸烟潜伏期(刺激干预结束后第一次吸烟的时间)和刺激干预结束后30分钟内的吸烟数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1)对于渴求的变化和吸烟潜伏期,刺激类型和认知干预的主效应显著,相比于假刺激,真刺激条件下渴求降低更多,吸烟潜伏期更长;相比于对照干预,认知干预条件下渴求降低更多,吸烟潜伏期更长;刺激类型和认知干预的交互作用不显著;(2)对于吸烟数量,刺激类型和认知干预的主效应显著,真刺激条件下的吸烟量少于假刺激,认知干预条件下的吸烟量少于对照干预;刺激类型和认知干预的交互作用显著F(1,18)=5.660,p=0.029,η2=0.239;(3)简单效应分析,在真刺激条件下,认知干预组的吸烟总量要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在假刺激条件下,认知干预组的吸烟总量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实验一发现了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认知干预对治疗结束后半小时内的吸烟数量显著下降,但其治疗的持续效果及其心理学机制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因此,我们设计了实验二。实验二使用尼古丁依赖问卷(FTND)筛选得到48名吸烟被试,性别均为男性,平均尼古丁依赖测试得分为4.64,平均年龄为20.90,平均日吸烟量为16.33;实验二采用2(tDCS刺激类型:真刺激,假刺激)×2(认知干预:吸烟有害健康视频,中性性质的视频)×5(刺激干预次数)的混合实验设计,tDCS刺激类型和认知干预为组间变量,刺激干预次数为被试内变量;经颅直流电刺激在右侧DLPFC上进行阳极刺激,左侧DLPFC上进行阴极刺激,刺激电流强度为2mA;对于真刺激,被试在20分钟内接受2mA强度的恒定电流;对于假刺激,刺激器电流只在20分钟内的前30秒和最后30秒打开到2mA;认知干预材料是一段5分钟的视频,这段视频是模仿认知行为治疗的关键组成部分而设计的,包括心理教育和认知重组;对被试进行连续5天(每天1次)的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认知干预,在每次经颅直流电刺激的同时观看视频2次(分别在刺激开始后的第5分钟,第15分钟播放视频,中间间隔5分钟),视频声音通过耳机传递;在每次刺激干预的前后都要测量被试的渴求、戒烟动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正式刺激干预开始的前两天到刺激干预结束后的一周(一共14天),利用吸烟日记记录被试的日吸烟量。实验二结果如下:(1)对吸烟渴求问卷得分(前测)进行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刺激类型和认知干预的主效应不显著,刺激次数的主效应显著F(4,44)=10.31,p<0.001,η2=0.52,随着刺激次数的增加,渴求逐渐降低;刺激次数和认知干预的交互作用显著F(4,44)=3.61,p=0.014,η2=0.275,在认知干预条件下,渴求问卷简版得分(前测)随着刺激次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其他的交互作用不显著。(2)对被试渴求VAS得分(前测-后测)和动机的变化(前测-后测)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每次香烟渴求变化和戒烟动机变化呈显著负相关。(3)对被试的吸烟量,把刺激干预前一天(D2),刺激干预结束后一天(D8)和刺激干预结束后一周(D14)的吸烟数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刺激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F(1,44)=2.12,p>0.05,认知干预的主效应不显著F(1,44)=0.59,p>0.05,时间的主效应显著F(2,44)=35.13,p<0.001,η2=0.637;刺激类型,认知干预和时间的交互作用边缘显著,F(4,44)=2.96,p=0.063,η2=0.129;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真刺激+认知干预条件下,刺激结束后(D8)和刺激结束后一周(D14)的吸烟量显著低于刺激前(D2)的吸烟量(p<0.001);在假刺激+认知干预条件下,刺激结束后(D8)的吸烟量显著低于刺激前(D2)的吸烟量(p<0.001),但刺激结束后一周(D14)的吸烟量显著高于刺激结束后(D8)的吸烟量(p<0.01);真刺激+认知干预条件下的戒烟干预效果具有持久性,而在假刺激+认知干预条件下,虽然在治疗期间能降低吸烟量,但吸烟数量在治疗结束后会出现反弹。通过这些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经颅直流电刺激和认知干预都能降低渴求和增加吸烟潜伏期;(2)相比于单独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和单独的认知干预,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认知干预对降低香烟渴求和吸烟数量方面具有叠加效应;(3)多次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认知干预的戒烟效果具有持久性,刺激干预结束后一周的吸烟量不会反弹;(4)认知干预对降低渴求具有累计效果,具体表现为,随着干预次数的增加,渴求逐渐降低;(5)认知干预能降低渴求的可能原因是认知干预能改变戒烟的动机,戒烟的动机水平显著提高,导致渴求的下降和吸烟数量的降低。
其他文献
目前,随着毕业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的求职问题已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本文基于新时代的视角,开展对大学生求职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
目的探讨重庆市两江新区幼儿园儿童手部卫生干预方法,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2018年1—12月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市两江新区6家幼儿园共1 028例儿童,以接受手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并总结胡国俊教授对肺结节疾病的认识和治疗肺结节的用药组方规律。方法:通过门诊跟诊的方式,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胡国俊教授门诊的肺结节患者的病历,选取符合课题纳入标准的门诊病历,初步整理形成完整病案,然后把病案相关信息录入安徽省中医院信息中心的“中医传承数据处理软件V3.1”,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并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将结果提交胡国
为了高效客观准确评估二手车价格,以影响二手车价格评估的因素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分析筛选出二手车评估价格的11个影响因素并建立了BP神经网络二手车价格评估模型。通过BP
在采用直观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录像演示,使学生直观了解推拿各种练功以及手法的标准动作姿势、分解动作和训练方法等,对各种动作要领进行反复记忆。同时,采用先进的推拿手法测定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