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截至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哲学、叙事学、认知语言学以及认知诗学等学科领域对“世界理论”加以探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认知诗学内的世界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还有一些重要的议题亟待解决。首先,不同学者对世界理论体系的构建及其理论框架有着不同的看法,认知诗学内的“世界”研究没有一个明确完整的分析框架,因而对认知诗学内“世界”的研究也是莫衷一是。第二,基于认知诗学领域内现有的可能世界理论和文本世界理论研究可以发现,这两个理论在很大程度上相互重叠,造成了文本分析时理论选择的混乱。第三,认知诗学内的可能世界理论侧重于文本阅读的产出,但是对于世界是怎样形成的没有一个层次分明的分析框架,也不能解释清楚世界构成的认知加工过程。文本世界理论虽然是一个认知的加工过程,但是主要侧重于对世界内部结构的分析却忽视了整个文本当中不同世界之间的通达。鉴于以上问题,本文拟从认知诗学内可能世界理论、文本世界理论的已有研究出发,重新审视二者在文本分析当中的地位和作用。突显原有可能世界理论对于虚实划分以及对世界间关系探讨上的优势,同时强调原有文本世界理论对文本内部认知加工过程的挖掘力度,进而将二者整合成一个完整、独立的世界理论体系——认知诗学的世界理论。这一理论首先尝试去理清可能世界理论和文本世界理论在文本分析当中的关系并指出各自的优缺点,给出一个统一的关于世界构成的标准,避免因为各学者的分歧导致文本分析的框架各异。第二,认知诗学的世界理论剔除了原先相关理论之间的重叠部分,确保理论框架的精练。第三,这一理论能够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上对文学文本加以分析:横向上,文本当中的世界之间的衔接和通达能够很好地被展现;纵向上,现实世界和虚构世界的内在结构也能够得到深层的挖掘。本文利用托妮·莫里森的《慈悲》来验证认知诗学世界理论对文本中“世界”的解释力。通过这个验证可以发现:对虚实的界定是文学文本当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上对文本当中的世界加以分析,不仅能够深刻挖掘了各世界的内部构成,也能很好地解释各世界之间的通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