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诗歌的接受研究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zhenm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逝的海子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之一,在他短暂的生命中所创作的大量诗作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学资源。经过二十多年的阅读,海子诗歌已经冲出文学圈子走向大众得到雅俗文化的共同认可,他的很多诗作也被奉为经典。  本文以海子诗歌二十余年的传播和接受情况为研究对象,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探索海子诗歌在接受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不同风貌和特点,试图对接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全文除绪论、结语外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是对海子诗歌的创作及二十多年来的传播和接受情况进行梳理,力图展现海子由生前遭冷遇到死后被热捧,也就是海子本人以及诗歌被逐渐认同的过程。第二章以海子诗歌的接受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就精英话语、官方话语和大众话语这三个接受群体对海子诗歌的不同的接受形态和特点的分析,探讨不同时期、不同接受者的审美趣味和关注点所在,从而也揭露出海子诗歌是在读者们不断解读、误读和再创作中获得新的审美价值。这一章也是本文的重点所在。第三章从时代背景和诗坛氛围出发对海子诗歌的接受情况的原因进行探析。结语部分试图对海子诗歌的传播和接受进行反思,探讨读者接受对海子诗歌经典化的影响。  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的研究,已经成为海子诗歌研究的一个新视点,但是现有的研究呈现出片面化和零碎化的特点。因此对海子诗歌的接受作全面系统的分析就成为一项必要的工作,本文的研究丰富了海子诗歌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进入新世纪以来,贾平凹将创作的目光转向了对乡村的留恋与哀叹,因而有了《秦腔》的问世,继而又以浓重的现实主义手法展示了农民“出走”乡村,进入城市之后的生存状况,所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