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一方面限制了家庭生育子女的数量,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数目庞大的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这也增加了一定的家庭风险指数。换句话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着失独的风险。而当年的“失独父母”随着年月的增加,也都变成了“失独老人”,这个特殊的群体该如何修复失衡的家庭功能,如何重新建立因失独而断裂的社会交往,同时如何使失独老人们重新回归社会,无疑是当下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失独老人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而失独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一直萦绕在老人身边。尤其是老人们对于社会交往的抵触心理,如回避参与正常的社会交往活动,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老人们晚年生活质量,所以笔者认为介入失独老人社交回避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失独老人社交回避现象的观察,筛选出具有共同特性的群体,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老人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笔者选用了小组工作结合交互分析模式介入研究武汉市X街道失独老人的社交回避问题。交互分析模式主要把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人的状态划分为父母状态(Parent)下的自我、成人状态(Adult)下的自我及孩童状态(Child)下的自我,所以又被称之为P-A-C理论。“P”状态主要显示出极大的控制欲和权威性,通常表现为喜欢驾驭别人或者叱责他人以彰显其权威作风,与“P”相反的是“C”更多的显示出一种依赖性或是逆反性。“A”则是在一种理智的状态下去检测“P”、“C”状态下产生的种种不合理现象,从而使失独老人们达到一种平衡的人际交往状态,同时“A”也具有预测功效,它能够根据事物间的发展规律,站在多个视角去看待和处理问题,使失独老人们可以理智的应对突发事件。根据以上描述,运用社会工作实务介入失独老人社交回避问题,目的在于使其成人状态(A)下的自我增强,同时减弱另外两种自我状态。最后笔者从小组工作介入失独老人社交回避问题以及社会工作伦理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反思。期待在运用交互分析模式下小组工作对于失独老人社交回避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同时也期待唤起社会各界对于失独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构建起新常态下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