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冠心病、脑血管病等严重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子,一旦患病将终身接受治疗。尽管人们对高血压的认识、监测和治疗在不断进步,但世界上多数国家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形势仍不容乐观,发达国家血压控制率明显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且相差悬殊。目前高血压已是我国居民患病最高的生活方式疾病。研究表明,对高血压人群进行干预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个体水平上将人群按危险因素分类,分别进行健康指导与危险因素干预尚未付诸实践。本研究结合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高血压病管理,针对个体特征通过健康教育和社区医疗管理,强化对高血压病人相关危险因素的干预,以控制高血压病人的行为危险因素和血压水平。研究目的:通过对人群慢性病危险因素进行个体化的评估,确定优先干预危险因素,并进行健康生活指导和危险因素校正,以提高干预的效果,从而降低人群总体危险因素水平以提高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通过对社区400例高血压危险人群,即有高血压可伴有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缺乏体力活动等行为危险因素一种以上者,进行为期一年的个体化综合干预——将具有不同危险因素的人群进行分别的健康教育、生活、用药指导,每两个月进行一次血压测量和有关情况的随访。结果:通过对随访记录进行整理、汇总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如下:1.有久坐生活方式的149名干预对象,平均每周体育锻炼次数由原来的1.32次提高到3.58次,平均每次锻炼时间也由原来的11.65分钟增加到27.51分钟,锻炼次数和锻炼时长的增加均有统计学意义;2.有吸烟行为的183人,日平均吸烟支数由原来的20.85支下降到9.56支;3.有饮酒习惯的63人,日平均饮酒量由原来的275.5ml下降到99ml;4.大多数人的膳食口味由重变轻;5.这一人群的血压控制率由干预前的0%提高到18.3%,其中50岁以下人群达到35.2%,70岁以上人群只有10.9%,除50岁-组外,其他各年龄组干预前后血压控制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平均收缩压水平由干预前的147.62mmHg下降到144.34mmHg,其中50岁以下人群由140.40 mmHg下降到138.65 mmHg,血压下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岁以上人群由151.41 mmHg下降到146.72 mmHg,血压下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平均舒张压水平由干预前的88.15mmHg下降到85.13mmHg,其中50岁-组人群下降最多,由88.45mmHg下降到84.68 mmHg,血压下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岁-组人群下降最少,由88.52 mmHg下降到86.07 mmHg,下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血压控制干预效果的因素为:年龄大、吸烟控制差、饮酒控制差、口味控制差、运动强度低。结论:1.针对慢性病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个体化干预是有效的。降低了有烟酒嗜好者的消费量,提高缺乏体力活动者的运动频度和每次活动时间,对食盐的摄入量也起到了控制作用;2.个体化干预有效地提高了高血压人群地血压控制率、降低了高血压人群的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水平;3.对血压控制率的提高需要大约半年时间才能看到显著效果;4.低年龄高血压患者干预后血压容易较早地被控制,高龄患者则起效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