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威廉·吉尔伯特更是认为:“科学本身是建模的过程,而学习科学则是学习建模的过程。”物理建模建立、学习和识别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核心,物理建模能力更是重中之重。高考物理试题虽然每年都有变化,但是对应的物理模型变化并不大,每种题型都对应着一个或若干个模型,包括方法模型和物理模型。从模型的视角出发,看似繁冗的知识点将变得简洁明了。为了践行新课改培养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返璞归真,将学生的物理学习的本质回归到了物理学科自带的方法上,使学生的建模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物理学习的元认知能力显著提高,迫切需要找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一般方法和策略。本文的主要工作便是探究培养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其实践的效果,最终总结得到培养策略。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践研究法、试卷和成绩分析。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研究必要性论证,国内外课堂上实践物理建模过程的研究现状,物理建模和课堂教学中实践物理建模的概念界定。第二部分是物理建模和课堂物理建模模式的理论基础,包括教育心理学依据,物理模型分类及基本思维方法依据。第三部分是物理建模和实践物理建模过程的教学现状的调差研究,结论是大部分物理教师和学生都缺乏物理建模的意识;教师因困难太大,回避课堂上实践物理建模过程;学生因知识面狭窄,以至很难独立顺利进行物理建模;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无法实现感性的抽象转化。第四部分是不同类型的课堂上提出优化教学方案,通过案例对包括对规律课,习题课和方法课等课型中实践物理建模过程的探究和模型细化与泛化。第五部分通过试卷测量和抽象调查等方法对实践物理建模过程的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评估。结果显示,经过半年时间的培养,教学实验班的学生物理建模水平和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年级平均水平。第六部分总结提高中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