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体的渐次生成——论严歌苓本土题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in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严歌苓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她1957年生于上海,童年随父亲在安徽文联大院度过,13岁参加部队文工团,跟随部队走遍了四川、西藏,同时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1980年严歌苓发表了电影文学剧本《心弦》,1983年从文工团调到铁道兵政治部创作组任创作员。这期间,她创作了大量的电影文学剧本和小说,开始在文坛崛起。1989年严歌苓因《雌性的草地》应邀赴美参加“20世纪战争文学研讨会”,并于1990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写作硕士学位。之后,与美国外交官劳伦斯结婚,2004年随丈夫迁居非洲,近年不断回国。这种丰富的人生经历为她的作品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其作品依据人生经历可以相应地划分为:出国前20世纪80年代的军事题材创作、出国后20世纪90年代的移民题材与国内记忆题材齐头并进的创作、近年来回归本土的文学创作。 严歌苓是执著于女性书写的歌者。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作以来,不论生活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作者始终坚持关注不同环境中女性人物,以自身的女性经验为基础,对女性的思想观念、情感心理、生存处境等多方面进行书写,表达出对女性理想生存状态的美好愿望。本文在系统阅读严歌苓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作品之后,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之上,拟集中探究她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本土题材小说,以作家塑造的“女性形象”为切入点,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并指出在不同时期因创作主体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变化所体现在作品中的女性人物身上的个体主体性经历的缺失、觉醒,再到确立的过程以及女性主体生成的意义所在。
其他文献
学位
五代文学的整体性研究历来薄弱。究其原因,既在于五代历时较短,未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面貌,也在于后代对五代文学评价一向不高,多视之为唐宋文学的附庸,或附于唐末,或缀于宋初。这
近十年青春片打破了往日青春片“颓废、忧伤、灰暗”的影像枷锁,实现了青春片的暴力性、工具性主题向生命审美积极意义的转型。论文以近十年中日美青春片为研究对象,集中关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