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gyu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人为本,是指以主体存在、需要满足与发展为中心,以人本身为目的的思想或观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是以大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成才为中心和目的的一项活动,其本质就是促进大学生潜能的发挥、价值的提升与人格的完善,以人为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原则、内容和途径。   本文在对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者以人为本思想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科学内涵,进而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并在研究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体为: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与整体的均衡协调发展;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促进人格完善,培养健全人格。其次提出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主要包括主体性原则、贴近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尊重原则。再次提出了还要适应时代要求,不断丰富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体为: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及相关的教育,借鉴国外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展新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后,就实施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进行了阐述,具体包括: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组织建设相结合、言教与身教相结合。
其他文献
趋利避害与自卫求存是人类的本能。为了慰藉心灵,人类创立了许多以万能的主神为中心的宗教,就如婴儿依赖父母,在宗教里寻求精神寄托。多数宗教的主神都是长存不灭的。唯独佛教是
“制度性羞辱”是马格利特在《正派社会》中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指由制度设计而造成的对行为者的羞辱,这是从社会宏观层面上分析“制度性羞辱”。马格利特“制度性羞辱"的思想,
学位
当前我们正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而奋斗,在人的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前提下必然会对精神生活提出新的要求。在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丰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