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遭遇到了资本主义的强势入侵,社会危机的步步深入使中国传统教育经历了从表层、形式的变革到内容体制乃至教育价值观念的深层次的革新,传统教育渐趋衰落,新式教育以及新学制应运而生。中国的现代学制始于清末。1902年至1903年间,清政府先后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正式确立了中国的现代学制。前者称为“壬寅学制”,后者称为“癸卯学制”,前者颁布不久,就为后者所替代,对中国现代教育有实际影响的是“癸卯学制”。本文要评述的是“癸卯学制”。本文试图从内因(社会近代化的要求和新式学堂发展的需要以及晚清政府官员和教育家的推动)和外因(西方在华教会教育的影响和日本教育制度的影响)方面探究“癸卯学制”颁布的背景和条件。尽管“癸卯学制”仍坚持“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但它标志着中国的教育正式走向近代学校教育全面、系统的制度化建设。“癸卯学制”吸纳了以日本为中介的西方近代教育的基本精神,几乎原封不动地移植了日本的近代学校制度,初步构建了从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到通儒院的不同梯级和以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为主干的教育体系,使中国传统教育“读书做官”的目标导向发生巨变。“癸卯学制”诞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体现了“中体西用”的特点(课程中注重读经,不准学生妄干国政,各级学堂毕业生给予科举出身的奖励,女子教育的滞后),但也根据中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实行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更重要的是,“癸卯学制”的总体设计,反映了近代教育的基本精神(国民基础教育和各学科人才教育)。新学制的实施促进了中国新教育的发展,加速了科举制度的废除和封建教育制度的最终解体;它改变了晚清以来只重视专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模式,而重视发展普通教育和师范教育;它促进了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的变革,有利于西方自然科技知识以及社会政治思想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知识分子发生巨大。总之,“癸卯学制”奠定了中国近代学制的第一块基石,使中国教育开始摆脱自我封闭,溶入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