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流体强化微槽群热沉毛细润湿与传热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n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槽群热沉相变换热技术由于具有取热热流密度高、无需外加功耗等优点,被认为是当前解决高性能半导体芯片换热的有效手段之一。微槽群热沉表面加工有微米尺寸的矩形微通道阵列,液体工质在其矩形槽道所产生的毛细压力梯度作用下可沿微槽方向迅速流动。相较于常规换热器,微槽群热沉相变换热技术拥有更好的热均匀性和更低的热阻。目前学者们大多数认为微槽群热沉的传热性能与其毛细润湿特性息息相关,因此对微槽群热沉的毛细性能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对于微槽群热沉毛细性能的研究目前大致可分为三类:微槽群热沉形状及尺寸对于毛细性能的研究;微槽群热沉微观表面结构对于毛细性能的研究;新型换热工质对于微槽群热沉毛细性能的研究。纳米流体在层流条件下相较于传统流体而言具有更大的传热系数,在需要增加热负荷的微型设备中,如矩形微槽群热沉,设备体积相当重要,纳米流体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设备的换热面积从而减少设备体积,因此使用纳米流体代替常规流体是有利的。但是,纳米流体对于微槽群热沉内毛细润湿与流动的影响研究报道较为少见。本文将可以大量制备的Fe3O4水基纳米流体应用于微槽群热沉结构中,并对其强化微槽群热沉的毛细润湿与传热性能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旨在为基于纳米流体强化微槽群热沉毛细与传热性能改善提供理论依据,对解决高功率密度电子器件的散热难题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精密研磨工艺和两步法,分别制备得到了槽道尺寸(槽宽0.3 mm,槽深0.6 mm,槽间距0.4 mm)的硼硅酸盐玻璃材质热沉以及六种颗粒体积浓度(0.00125 vol%、0.0025 vol%、0.00375 vol%、0.005 vol%、0.0075 vol%、0.01 vol%)Fe3O4水基纳米流体。通过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技术、动态光散射分析对纳米流体进行水力特性分析。结果表明,附着的柠檬酸的重量分数约为4.2%,颗粒的流体动力学直径主要分布在100 nm以下,平均直径为47 nm。与单个粒子的大小相比,这表明粒子在基液中经历了一定程度的聚集。随后本文分别在25℃、40℃、60℃上述三种不同温度条件下展开了纳米流体颗粒浓度对于微槽群热沉内的轴向润湿长度和毛细润湿特性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Fe3O4水基纳米流体主要依靠降低流动摩擦阻力,提高渗透率强化微槽群热沉的毛细流动性能。通过建立不同温度条件下微槽内液体工质毛细爬升的理论模型,定量评价了纳米流体对于微槽群结构毛细性能的改善。三个温度下,纳米流体对毛细压力与渗透率的强化比例随浓度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最大强化比例均在浓度为0.00375%的情况出现。经分析认为,这应归因于粒子聚集加剧阻碍了结构脱离压的产生与粒子向槽壁的迁移。提高温度有利于纳米流体强化毛细压。当温度由室温升高到60℃时,与基液相比,毛细压平均强化比例从4.4%增加到了 17.2%,而在最佳浓度下其强化比例提高到了 23.3%。在不同浓度范围内,温度对纳米流体强化渗透率的影响出现差异。较低浓度下,提高温度会导致渗透率的强化比例持续下降。当浓度高于0.0025%时,渗透率强化比例在40℃时出现最低值,继续提高温度反而会增大强化比例。考虑到实际应用之中,微槽群热沉结构表面相较于流体工质温度会高出10℃-20℃这一情况,因此展开了当微槽壁面温度高于流体温度条件下,纳米流体对于热沉的毛细流动性能的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比较和理论分析,得到了较热的单个微槽横截面内纳米颗粒的迁移模式,并对于纳米颗粒迁移起主导作用的切向流动、粘性阻力、DLVO力进行了理论推导。研究发现较热的微槽能够使纳米流体容易引起摩擦减小,微槽壁面流体温度升高会降低其流体粘度,从而有利于颗粒在DLVO力的作用下向微槽表面迁移。当微槽比流体更热时,毛细压力会受到纳米流体的轻微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在微槽横截面上的切向流和Marangoni流之间的制衡作用,从而阻碍了颗粒向蒸发薄膜区域迁移。另一方面,来自微槽的加热还应促使颗粒在微槽表面附近聚集,尤其是在高浓度下,一旦由于聚集引起的负面影响超过了由粘度降低带来的正面影响,就可以预期颗粒向微槽表面的迁移受到抑制。在本文的最后,对于纳米流体强化微槽群热沉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复合式相变换热情况更有利于Fe3O4水基纳米流体提升微槽群热沉内的轴向润湿长度与传热性能,并且提升的比例随粒子浓度变化规律与毛细性能测试中所呈现的规律是一致的。当沸腾出现时,汽泡的迸裂所产生的作用力会推动汽化核心上方的工质沿槽道向上涌动。但过高的粒子浓度妨碍Fe3O4水基纳米流体强化热沉的传热性能。
其他文献
燃气轮机是重要的能源动力装备,其应用涉及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是我国目前急需突破的被“卡脖子”的技术之一。污染排放问题是制约我国燃气轮机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排放不达标将不能进入商业市场,燃气轮机技术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积累运行数据从而实现技术的迭代升级。突破燃气轮机的低污染燃烧技术,将有助于提高我国燃气轮机的竞争力,促进燃气轮机产业良性发展。本文在文献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燃气轮机低污染燃烧室中
碳烟主要由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产生,碳烟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以及工业对炭黑生产的需求都需要我们对碳烟生成机理和碳烟模型进行研究。碳烟生成是燃烧过程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涉及燃烧化学、流体力学、质量热输运和颗粒动力学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尽管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有关碳烟生成仍有许多基础性科研问题没有解决。因此,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碳氢燃料燃烧过程中的碳烟生成机理和模型进行研究。论文首先阐明了碳烟对环
由于传统化石能源导致的环境污染,以化石能源作为动力来源的动力机械未来的发展更注重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太阳能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型清洁能源,以太阳能作为动力来源的动力机械将会是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之一。高空长航时太阳能无人机是无人机技术与太阳能动力技术结合的产物,采用光伏电池和储能电池作为能源系统,利用太阳能作为其动力来源,通过太阳能的综合利用实现超长航时的飞行,具有跨昼夜甚至跨月持续飞行的
随着铁路技术的飞速发展,列车安全问题也备受瞩目,但是列车故障检测涉及的数据量庞大,处理过程复杂。异构并行系统的强大计算资源与深度学习的发展也为大数据处理带来了新的方向。如何结合大数据异构并行处理与深度学习技术解决列车故障检测问题,并保证其稳定性、可靠性和高效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从面向列车故障检测的大数据处理应用着手,从平台体系结构、与深度学习系统的通信技术、编程框架等方面设计并实现面向列车故
随着能源需求日益增长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以二氧化碳为循环工质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发电和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以清洁高效、节能环保的特点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高压紧凑式换热器是超临界压力二氧化碳循环系统中的重要部件。一方面,超临界流体在临界点附近的物性剧变特点导致二氧化碳独特的管内流动换热特性,另一方面,非均匀热容、沿程换热及压降的多变特性使换热器的优化方法不同
漏洞重现是调试软件缺陷的关键步骤,基于目前的技术栈,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来手工完成。尽管崩溃报告在软件发生错误时被捕获,并发送给软件供应商,但它几乎不能用作漏洞重现。主要的原因是,来自软件用户的崩溃报告通常缺少许多关键因素(例如,软件安装,触发方法),这使得漏洞重现变得更为困难。更糟糕的是,软件可配置选项(即,一个软件系统被定制以在特定上下文或场景中使用的能力)的不确定性,对重现仅存在于某些特定的
一名男生进入某重点高中后,学习勤奋努力,高二时进入了年级前一百名。到了高三,男生更努力了,但成绩反而下降了。男生不服输,每天都学习到很晚,但成绩一次不如一次。班主任也弄不清哪里出了问题。最后,男生由家长陪同接受了心理辅导,他的成绩才逐渐恢复正常。为什么男生的成绩会下降?为什么接受心理辅导后,他的成绩恢复正常了?
期刊
仿生学研究发现表面微结构可以改变边界层结构,抑制湍流猝发频率和强度,降低表面摩擦阻力,为运动物体气动性能优化提供了新思路,其中,微沟槽减阻技术因不需要消耗其它能量同时具有很好的减阻效果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以NACA65-010叶型为对象,对于沿流向布置的对称V型和梯形沟槽结构,分别在可压缩与不可压来流条件下,采用实验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了表面微沟槽对压气机叶栅气动性能影响研究及减阻流动机
近年来,各种类型无人机在各方面的应用发展迅速。其中,固定翼无人机在起飞时易受地形等条件限制,因此亟需开发一种能够适用于不同复杂环境、可靠性强、成本低的辅助起飞方式。压缩空气弹射起飞优势明显,具有结构简单、运维费低、能量密度高、适用场景广且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本文以适用于固定翼无人机的压缩空气弹射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热力学模型,分析自变量参数对弹射性能的影响规律,对主要的零部件进行设计,使用AUTO
排气系统是燃气轮机、汽轮机组中的重要组成部件,主要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回收末级透平的余速动能,减小透平出口背压,增加透平焓降,提高透平出功;二是引导气流流入下游。船用燃气轮机、E级及之前的重型燃机和大功率汽轮机多采用单侧径向排气系统,气流由末级透平流出,沿轴向进入排气系统,在排气蜗壳中转弯90°后流出,气流方向发生翻转,形成复杂的漩涡,并且随工况改变明显。无论是舰船开经济航速下低负荷运行的燃机还是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