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制造业分工的形成与演进,是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源泉。在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范围内,形成合理的区域制造业分工,会提高资源在空间配置效率。目前,制造业是全球经济分工与协作的重要主导。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渝西经济走廊作为西部地区制造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在取得巨大的成就时,也暴露出其中的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制造业结构趋同问题。但是,现有的文献都没有都对该地区的分工有所研究,更不用说对细入到制造业各个行业部门的分工的研究。并且,即使对其他区域,如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区域的制造业分工进行研究,也很少从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方式,也罕有文献在发现其问题,即分工不合理后,提出分工的优化目标。所以,本文以上述不足为突破点,即研究了渝西经济走廊各区县30个制造业行业的分工情况,并提出分工的合理目标和基于该目标下针对各区县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创新及结构安排等。第二章是相关理论介绍,简要回顾并且概括了区域分工的相关理论,并指出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三章则是对区域制造业分工模型的建立,本文拟用的是H-O模型,选择了制造业的区域配置系数(S1)和制造业的区域专业系数(S2)及其变化量再与结构相似系数(Sij)作为衡量分工程度的指标,另外还解释了为何数据不充分的原因。第四章首先得出数据结果,然后沿着分工概览、行业角度、区县行业综合角度解释上述结果,发现该区域分工并不是完全按照H-O模型来的,甚至还有一些相反的情况。而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则是H-O模型过于严格的假设条件。如果将假设条件放开,可以发现,除了资源禀赋以外,历史原因的偶然形成某产业基础、产业转移因素和政府政策导向是影响渝西经济走廊制造业分工的主要原因。第五章根据上面的结论,首先根据一定的原理设计出合理的分工体系,再根据该设计对每个区县的工业发展规划提出改进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