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Panther&Thornburg提出了言语行为转喻,首次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转喻现象。转喻根据语用功能的不同可以分成指称转喻、谓词转喻和言语行为转喻,言语行为转喻是一种高层转喻。Panther&Thornburg认为每个言语行为都是一个结构严谨的脚本,每个脚本都由前段、核心段及结果段和后段构成,脚本中的任何一部分都可以用来指代其它部分或整个言语行为,这种相互指代的关系体现了转喻的本质。本文主要在概念合成理论的背景下,根据指令类言语行为场景中的四个阶段的特征,利用四个心理空间对《雷雨》中指令类言语行为转喻的动态形成过程进行解读,把指令类言语行为转喻分成四大类:前段激活指令类言语行为转喻、核心段激活指令类言语行为转喻、结果激活指令类言语行为转喻和后段激活指令类言语行为转喻。在概念合成理论框架的指导下,着重探讨《雷雨》中指令类言语行为转喻的意义构建方式,认为存在两种构建方式,首先,指令类言语行为转喻的意义可以在合成空间的指导下利用各个阶段对整个指令行为的激活来实现,即通过前段对整个指令行为的激活、核心段对整个指令行为的激活、结果段对整个指令行为的激活和后段对整个指令行为的激活来实现;其次,可以在合成空间的指导下利用某一阶段对其它阶段的激活来实现,即可通过前段对核心段的激活、结果段对核心段的激活及后段对核心段的激活来实现。文章以《雷雨》为文本,借助于合成空间,对四种指令类言语行为转喻的指令效果进行对比,发现结果段及核心段激活的指令效果最强,其次是前段激活和结果段激活。本研究在理论层面上和应用层面上都具有一定的意义。理论层面上来说,文章对言语行为转喻的意义构建研究,为言语行为转喻的语用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心理途径,证实间接言语行为在动态映射中所传递的隐含意义实际上就是一种概念转喻的结果。应用层面上来说,文章在概念合成理解的指导下,对《雷雨》中的指令类言语行为转喻的详细解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雷雨》中的言语行为,使人们对言语行为转喻有了本质性的理解,概念整合和转喻建立起来的空间模式可以帮助人们在实践生活中解决一些话语连贯、语用误解、会话隐含意义等语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