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茯苓栽培菌株T1和野生菌株L为材料,采用原生质体技术进行菌株复壮与菌株间原生质体融合,获得了菌核产量高于出发菌株的复壮株与株间原生质体融合子。具体结果如下:将茯苓菌株T1经活化与扩大培养后,制备原生质体,经再生后挑取再生菌落136个;比较它们在CYM平板上的生长速度,筛选出25个生长速度优于T1的再生菌株;测定25个再生菌株在麦粒和松木屑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速度,栽培试验结果显示,初筛和复筛再生菌株的平均菌核产量总体上高于出发菌株T1。以CYM平板上菌丝生长速度作为初筛条件,以菌丝在松木屑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为复筛条件,将茯苓栽培的菌核产量为目标,能有效的提高育种效率。在双亲灭活原生质体融合试验中,紫外灭活和水浴热灭活的最低致死时间分别为9min和20min。聚乙二醇(PEG6000)作为促融剂,T1和L两个菌株的灭活原生质体等量混合,融合子灭活位点互补得以再生,未融合的亲本原生质体则不能再生。拮抗试验表明,118个再生菌落中有71个与双亲均有拮抗;上述71个再生菌株之间配对均能融合生长到一起;初步认定这71个再生菌株是融合子。采用ISSR-PCR对菌丝生长速度较快的32个融合子进行分析鉴定,其中引物P27能同时扩增出双亲特异性条带,从分子水平进一步验证了融合子。茯苓菌株L的原生质体再生菌株、单孢菌株以及自身的配对实验结果显示:单孢菌株间,以及绝大多数原生质体再生菌株间配对均能融合生长到一起;单孢菌株与出发菌株间的配对均出现拮抗;另有原生质体再生菌株LP-13、LP-25、LP-62、LP-91、LP-136与分别能与L形成栅栏型拮抗线,并且在菌丝交界处形成蜂窝或花瓣状子实体。菌株LP-13、L、B5、T1的ITS测序结果确定它们都是茯苓菌株。对子实体进行石蜡切片与扫描电镜的形态学观察,揭示茯苓每个担子上有4个担子梗,每个担子梗上着生了一个椭圆形的担孢子;荧光核染色显示茯苓担孢子普遍是双核的,单孢萌发的菌丝为有隔多核。以上研究表明,原生质体再生技术结合不同培养基的菌丝生长速度筛选,能够有效地获得和初步筛选到优良的复壮菌株;在茯苓双亲灭活原生质体融合试验中首次运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在DNA水平进一步验证了融合子的真实性;石蜡切片和扫描电镜照片则首次展示了茯苓有性子实体的剖面与表面形态结构,为阐明茯苓有性生活史提供了重要的形态学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