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是肺癌的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约占肺癌的15-25%。SCLC具有恶性程度高,肿瘤细胞倍增时间短,早期转移和广泛转移,对化、放疗敏感,预后差的特点,未经系统治疗SCLC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2~4个月。目前已有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是 SCLC 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预后预测因子。肺癌炎症指数(lung cancer inflammation index,ALI)计算方法为[体重指数(bodymass index,BMI)×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NLR,对SCLC患者的OS有预测作用。但目前还没有关于血小板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单核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monocyte-lymphocyte ratio,MLR)是否与SCLC患者的预后相关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即探讨SCLC患者首次化疗前后血液学指标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大小、肿瘤位置、美国退伍军人医院分期、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IASLC)国际肺癌第七版TNM分期、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e antigen,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及PFS等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各血液学指标NLR、PLR、MLR及ALI对SCLC患者的PFS的诊断及预测价值,从而找出预测SCLC患者复发的最佳指标,作为常规检查项目并指导临床治疗。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01月01月至2015年12月30日于山东省立医院肿瘤微创综合治疗科初次就诊的所有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吸烟史、合并疾病、首次化疗前后血常规、肝功生化、血清白蛋白、肿瘤标志物(CEA、NSE)、体重指数、病理资料、影像学资料及PF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NLR计算方法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与淋巴细胞绝对值之比;PLR计算方法为血小板绝对值与淋巴细胞绝对值之比;MLR计算方法为单核细胞绝对值与淋巴细胞绝对值之比;ALI计算方法为[(体重指数×血清白蛋白)/NLR]。通过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确定化疗前外周血NLR、PLR、MLR及ALI预测患者复发的最佳截点值,以此将患者分为高、低两组,分析不同分组间NLR、PLR、MLR、ALI与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函数单因素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评估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定为P<0.05。结果:共42例SCLC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其中28例(66.7%)为男性,14例(33.3%)为女性,中位年龄58岁(41-71岁),平均年龄57岁,其中≤60岁30例(71.4%),>60岁12例(28.6%)。吸烟者26例(61.9%),不吸烟者16例(38.1%)。肿瘤原发灶位于左肺17例(40.5%)、右肺25例(59.5%)。治疗前患者的肿瘤原发灶最大直径范围1.10~10.00cm,平均4.52cm。其中≤5cm有29例(69.0%),>5cm有13例(31.0%)。根据美国退伍军人医院分期,23例(54.8%)为局限期,19例(45.2%)为广泛期。随访平均PFS为5.2个月(1.5-16.5个月),中位PFS为4.5个月。SCLC患者首次化疗前后的NLR值(NLR1与NLR2)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无显著差异;治疗前的PLR值(PLR1)在不同性别,吸烟史,肿瘤位置之间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02,0.016,0.032);治疗后的PLR值(PLR2)在不同性别,吸烟史,临床分期之间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27,0.010,0.024);治疗前的 MLR(MLR1)及治疗前 ALI 值(ALI1)仅在不同年龄之间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47,0.045);治疗后MLR(MLR2)及治疗后ALI值(ALI2)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分组的PFS无显著差异。定量资料中,根据两周期化疗后患者预后状况进行分组,不同年龄、肿瘤大小、BMI值,治疗前NLR值(NLR1),治疗前MLR值(MLR1),治疗前ALI值(ALI1)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10,0.000,0.039,0.001,0.002,0.000);治疗后 NLR 值(NLR2),治疗后 MLR 值(MLR2),治疗后ALI值(ALI2)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前后的PLR值(PLR1和PLR2)均无显著差异;PFS之间无显著差异。定性资料中,性别、吸烟史、肿瘤原发灶位置、临床分期、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对血液学指标进行ROC诊断曲线分析,治疗前NLR(NLR1)、治疗前MLR值(MLR1)可作为SCLC患者复发预后诊断指标,截点值分别为2.69和0.31;PLR、ALI不能作为SCLC患者复发预后诊断指标;将SCLC患者分为低NLR组(NLR1≤2.69)和高NLR组(NLR1>2.69),SCLC患者仅肿瘤大小有显著差异(P=0.029),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位置、临床分期、PFS均无显著差异;低MLR组(MLR1≤0.31)和高MLR组(MLR1>0.31)之间,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均无显著差异。Kaplan-Meier生存函数单因素分析中,年龄、肿瘤大小、治疗前NLR(NLR1)、治疗前MLR值(MLR1)为PFS的独立预测指标(P值分别为0.030,0.003,0.003,0.000);在COX回归多因素分析中,肿瘤大小和治疗前MLR值(MLR1)是SCLC患者PFS的独立预测指标(P分别为0.027和0.007),而PLR、ALI不是患者的PFS的独立预测指标。结论:1、治疗前MLR、NLR、ALI均可作为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且MLR诊断及预后预测价值优于NLR、ALI。肿瘤大小和治疗前MLR是SCLC患者的独立预后预测指标,可作为SCLC患者常规检查项目指导临床治疗。2、经治疗干预后的NLR、MLR对于SCLC患者的诊断及预后预测的精确度减低,连续监测外周血炎症指标趋势不适合用于SCLC患者的病情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