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新石器时代以及历史时期的石器研究相对薄弱,因而对这部分内容的探讨很有必要。本文先对楠木园遗址石器进行观察、分类、统计、测量,再运用抽样、数理统计和图表分析方法,再从原料的选择和使用、打片方法、器类、修整技术等诸多角度对标本进行分析,而后总结出石器工业各阶段的发展变化特点。随后,将三峡地区的石器工业分为更新世、全新世早期、楠木园文化前后时期、大溪文化时期、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时期、白庙类型时期、商时期、西周时期几个阶段,并运用相同的研究方法,先对典型遗址进行重点分析,再结合其它遗址归纳出三峡地区各阶段的石器工业结构和特征,最后总结出整个地区石器工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以至历史时期,三峡地区的石器工业既有突出的继承性和稳定性,也有一定的发展和变化。继承性和稳定性主要体现在原料的相似性、锤击剥片和锤击加工一直使用、毛坯多以石片为主、打制石器延续使用等方面。发展和变化主要体现在晚更新世早期以前石器以砾石毛坯为主,石片毛坯较少,在晚更新世时逐渐以石片毛坯为主,砾石毛坯退居其次,全新世早期锐棱砸击法取代锤击法占据主要地位,砾石石器出现敲琢和磨制加工方式,磨制程度不断提高。到了白庙类型时期,石片毛坯比例下降,砾石毛坯上升,形态上中大型石器数量减少,小型石器增加,其中小型砾石石器数量大增,且磨制精细。商以后又回复到白庙类型时期以前的特征并逐渐呈现衰落趋势。总体来看,阶段性变化以全新世早期最明显,表现为锐棱砸击技术的出现和普遍使用。该技术适应了此地石料高含量和低质量的特点,且一直被使用,反映了史前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选择性适应。从石片形态特征和技术来源分析,该技术来自湖南沅水流域,是在全新世早期,外来技术与当地特殊的地质生态资源结合的产物。从影响石器工业面貌的主导因素分析,三峡地区的石器工业以稳定性和继承性为主,以变化和发展为辅,构成了该地区石器工业最重要的特征。 最后,三峡地区石器工业特征的形成可能与该地区地质地理背景、亚热带森林环境、气候和植物资源的稳定性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可能是受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