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鸦片战争始,中国被迫开启现代化进程,从物质、政治到思想文化,在面向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多方求索中,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920年前后,社会主义作为新的路径选择得到广泛关注,遂在实际参与历史进程中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导趋向,实现了民族建国这一现代化的第一要务。理解上述现代化问题的中国解读,必须立足于中国近代史面临的独特的历史课题。作为外源型(防御型)现代化,传统与现代的紧张以中、西强弱对比的方式呈现,寻求富强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国外各种社会思潮在御侮救亡的历史主题中得到阐释,并在民族主义的历史语境中接受检验。民国成立后,共和政体很快蜕变为军绅政权,资本主义发展迟缓,农业经济持续困顿,西方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前景渺茫。此时,俄国十月革命提供了新的契机,1919年巴黎和会激起的行动主义很快汇入社会主义,中国走上了一条非西方的现代化之路,并且现实地表达为反西方的民族独立斗争。社会主义用之于中国,首先着眼于对理论的最大实用性要求,其内涵的实现同样需要在中国历史境遇中得到解读。1920年前后随着中国现代化路径选择的转向,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归入政治革命的历史叙事,但缺少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和充分的现代启蒙,中国的社会主义将同时面临各种前现代的困扰和现代性的挑战,从传统到现代之路任重道远,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面对和破解的难题。本文立足于新的时代平台,通过对1920年前后中国现代化之路急剧转向的历史考察,既试图理解中国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之固有逻辑,也希望达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从理论到实践更深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