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琴音乐文化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也是中国最为古老的音乐艺术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还把古琴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了发展。然而,随着本土文化的没落,人们也逐渐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面临着“濒危”和“消失”的危险,也逐渐意识到本土文化完全被西化的危害。鉴于此,国家相关部门也先后出台和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古琴音乐文化的对策和建议,但是效果仍然不尽人意。本论文研究方向为关于古琴在基础音乐教育中传承的重要性,主要针对在小的中小学生对古琴音乐的基础教育。中国古琴文化,经过几千年来的音乐家不断实践、探索,无论是演奏、创作,都给后人留下了一份份丰硕的遗产,古琴文化也同样启迪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音乐家,因此,针对古琴文化的研究源远流长,本研究关于古琴文化的研究收集了相关的文献和资料,而关于古琴文化的研究主要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古琴文化的历史发展研究。通过对CNKI、万方和维普等文献检索数据库的搜集发现,关于古琴文化发展的研究较多。吴跃跃早在90年代就对古琴文化的历史发展做了较为深刻研究,研究表明古琴音乐文化在中国大致经历了萌芽期、成熟期、繁荣期和衰落期;除了从国家层面来研究古琴文化的历史发展之外,各地区的古琴历史发展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比如戴微(2003)就针对江浙地区的古琴的历史发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其中还找出了古琴兴起的根源和古琴落败的根源等;郑玄、叶剑韬等则针对东北地区的古琴发展进行了探讨,并采访了长春、大连等地多家琴馆,对东北古琴发展有了较为深入和整体的了解,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的古琴发展存在着派别区别,古琴文化在音乐学院逐渐发展和传播等。第二,古琴文化的内涵研究。在古琴文化历史发展研究的基础上,不同的学者也从不同的侧面研究了古琴文化的内涵。郭平在《古琴丛谈》里就对古琴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作者认为古琴的内涵大致应包括三种,即古琴之“古”、古琴之“清”以及古琴之“美”,充分说明了古琴在中国文化中的底蕴和深度;付蓉则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了古琴的内涵,从而使得古琴是文人倡导的社会风尚和崇尚意趣的文人艺术。第三,古琴文化对现代文化的影响以及古琴文化传承的研究。对古琴的文化的研究遵循着“认识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即先了解古琴的发展,然后认识古琴的内涵,最后研究古琴文化传承等一系列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和解决的对策。在这个过程中,徐君跃等学者对古琴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做了较为细致的研究,表明现阶段中国的古琴文化在不同的地区都存在着较大的断承现象,并提出了建立民间学会和开展学院教育等多种方式来发扬古琴文化;龚一在《关于古琴音乐的社会定位》中对古琴的社会地区和存在意义进行了界定,并认为古琴文化是民族之间的沟通桥梁,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有力支柱,并对现代音乐教学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第四,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内容比较缺乏,在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专业院校要求需学会本国家的民族器乐,而中国的音乐教育的侧重点在钢琴、手风琴等西方乐器的学习。目前,古琴在东北基础音乐教育中已开设多个中小学试点,并根据实践改善古琴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问题。因此,在上述背景下,本研究的课题为“古琴在基础音乐教育中传承的重要性研究”,以期来探讨古琴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应如何更好的得到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