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透灸法和常规灸法治疗肾绞痛的疗效及透灸法预处理对肾结石模型大鼠成石的影响,在动物实验方面研究不同灸法对大鼠肾绞痛模型的镇痛效应差异。以大鼠丘脑及下丘脑中五羟色胺(5-HT)、β-内啡肽(β-EP)含量的改变,大鼠尿液及血液中钙(ca2+)水平变化,大鼠血液中肌酐(Cr)及尿素氮(BUN)含量变化,大鼠痛反应时间的变化为指标,评价不同灸法效应,研究不同灸法对肾绞痛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从而确立取得最佳治疗效应的灸法,阐明其机理,指导临床实践。材料与方法:本实验选取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预灸组(C组),常规灸组(D组),透灸组(E组),每组8只大鼠。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实验第8天C组开始透灸法预处理,实验第15天开始造模,除A组摄取自来水,其余各组大鼠自由摄取诱石药水(1%氯化胺和1%乙二醇混合液)。实验第21天D组、E组开始治疗,在造模及治疗的过程中,观察大鼠的自发性痛行为改变情况。预灸组(C组),常规灸组(D组),透灸组(E组)治疗选穴均选肾俞穴,灸疗方法以雀啄灸和回旋灸相结合,使所灸部位皮肤潮红,无灼伤为度。C组从实验第8天起开始预处理,每次治疗采用透灸法,即每次灸11-13分钟,共灸7天;D组采用常规灸法,每次灸5分钟,从实验第21天开始治疗,共灸7天;E组采用透灸法,每次灸11-13分钟,从实验第21天开始治疗,共灸7天。在实验第28天,治疗后五分钟,用热刺痛仪测每只大鼠的痛反应时间。以上大鼠均在实验结束前1天用代谢笼收集大鼠24小时尿液,以检测尿液中钙(Ca2+)水平。在实验后1天上午8:00分别给每组大鼠腹腔注射20℅乌拉坦麻醉后,经腹主动脉取血5ml,抗凝,测血清钙(Ca2+)、肌酐(Cr)、尿素氮(BUN)水平。摘取每只大鼠的丘脑及下丘脑,检测其中五羟色胺(5-HT)、β-内啡肽(β-EP)含量。以上理化检测均采用ELASA法检测。结果:1、各组大鼠丘脑及下丘脑五羟色胺、β-内啡肽含量:五羟色胺含量:与A组比较:B组五羟色胺含量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E组五羟色胺含量升高,比较有差异(P<0.05);C组、D组变化不明显(P>0.05)。与B组比较:C组五羟色胺含量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D组、E组五羟色胺含量升高,差异显著(P<0.01)。与C组比较:D组无差异(P>0.05),E组五羟色胺含量上升有统计学差异(P<0.05)。D组和E组相比无差异(P>0.05)。β-内啡肽含量:与A组比较:B组、D组、E组β-内啡肽含量上升,差异显著(P<0.01);C组与A组比较无差异(P>0.05)。与B组比较:C组β-内啡肽含量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D组、E组β-内啡肽含量上升,差异显著(P<0.01)。与C组比较:D组、E组β-内啡肽含量上升,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与D组比较:E组β-内啡肽含量上升,差异显著(P<0.01)。2、大鼠治疗后痛反应时间测定:与A组比较:B组痛反应时间降低,差异显著(P<0.01);C组、D组痛反应时间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E组痛反应时间升高,差异显著(P<0.01)。与B组比较:C组、D组、E组痛反应时间明显上升,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与C组比较:D组痛反应时间无明显变化(P>0.05),E组痛反应时间明显上升,差异显著(P<0.01)。与D组比较:E组痛反应时间明显上升,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3、大鼠血、尿钙(Ca2+)测定:血钙(Ca2+):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E组血钙浓度明显上升,差异显著(P<0.01)。与B组比较:C组、D组、E组血钙浓度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0.01)。与C组比较:D组、E组血钙变化无差异(P>0.05)。D组与E组比较无差异(P>0.05)。尿钙(Ca2+):与A组比较:B组、C组尿钙浓度明显上升,差异显著(P<0.01);D组、E组尿钙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与B组比较:C组尿钙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D组、E组尿钙浓度降低明显,差异显著(P<0.01)。与C组比较:D组、E组尿钙浓度降低,差异显著(P<0.01)。D组与E组比较无差异(P>0.05)。4、大鼠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测定:血清肌酐(Cr):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血清肌酐浓度明显上升,差异显著(P<0.01);E组血清肌酐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与B组比较:C组无差异(P>0.05);D组、E组血清肌酐浓度降低,差异显著(P<0.01)。与C组比较:D组、E组血清肌酐浓度降低,差异显著(P<0.01)。与D组比较:E组血清肌酐浓度降低,差异显著(P<0.01)。血清尿素氮(BUN):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E组血清尿素氮浓度升高,差异显著(P<0.01)。与B组比较:C组、D组、E组血清中尿素氮(BUN)浓度明显降低,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与C组比较:D组无差异(P>0.05);E组血清尿素氮降低,差异显著(P<0.01)。与D组比较: E组血清尿素氮降低,差异显著(P<0.01)。5.自发性疼痛行为评分(参照Attal等评分方法):造模后,B组、D组、E组大鼠自发性痛行为频率无差异(p﹥0.05);治疗后,D组、E组分别和B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D组和E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1.透灸法和常规灸法均可影响肾草酸钙结石致肾绞痛模型大鼠丘脑及下丘脑中五羟色胺(5-HT)和β-内啡肽(β-EP)含量的改变、痛反应时间的改变、血和尿中钙(Ca2+)水平的改变、血液中肌酐(Cr)和尿素氮(BUN)的改变、自发性疼痛行为评分的变化(参照Attal等评分方法),透灸法和常规灸法对草酸钙结石致肾绞痛模型大鼠肾绞痛均有疗效。2.在不同灸法作用中,透灸法在提高大鼠脑内β-内啡肽含量、痛反应时间,降低大鼠血清中肌酐及尿素氮浓度方面优于常规灸法。3.透灸法预处理可降低大鼠血清中尿素氮浓度和钙浓度,对肾结石的形成有一定干扰作用。4.透灸法对肾草酸钙结石致肾绞痛大鼠的镇痛作用的机理是:通过提高肾绞痛大鼠脑内五羟色胺(5-HT)和β-内啡肽(β-EP)的含量,产生镇痛作用,提高大鼠痛反应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