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限制性饮食对高脂饮食小鼠的影响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year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当今时代,随着人们的生活饮食逐渐高糖、高脂肪化,代谢综合征成为了世界各国重大的卫生健康负担。代谢综合征的典型表现包括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血清甘油三酯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心血管疾病、全因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为此,饮食健康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以往研究表明,时间限制性饮食作为一种新兴的饮食方式,通过减少每日摄入食物的时间窗,能够起到一定的健康效应,包括延缓衰老、减轻体重、改善高脂饮食所引起的代谢紊乱等等。随着研究的深入,时间限制性饮食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针对代谢综合征的干预手段,但其生理机制尚待讨论。本研究希望通过对高脂饮食喂养的肥胖小鼠实施时间限制性饮食,以验证时间限制性饮食对代谢综合征的缓解作用,并探究其中的生理机制。方法本研究共使用六十只八周龄的雄性昆明小鼠。将全部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喂养正常饮食、不限时高脂饮食、时间限制性高脂饮食(进食时间窗为8小时),实验周期为8周。每周测量小鼠的体重和进食量。在8周的实验期结束后,采集全部小鼠的血样、肝脏以及直肠内容物,检测血清标志物、制作肝脏病理切片并评估肝脏脂肪变程度。此外,在标准时刻0、8、12、20四个不同时间点分别检测肝脏脂质水平、肠道菌群以及肝脏中Per1、Cry1、Bmal1、SIRT1、SREBP和PPARα的水平,进行组内比较并分析结果。结果与正常饮食的小鼠相比,不限时高脂饮食的小鼠体重更重,肝脂肪变更加严重。而与高脂饮食小鼠相比,时间限制性高脂饮食小鼠体重增加较少,肝脂肪变程度较轻,肝脏甘油三酯水平较低(p<0.05)。和不限时高脂饮食小鼠相比,时间限制性高脂饮食小鼠肠道菌群中拟杆菌门更多,厚壁菌门更少(p<0.05)。和高脂饮食小鼠相同,时间限制性高脂饮食小鼠在肝脏Per1、Cry1和Bmal1的表达水平上表现出较弱的昼夜节律,而正常饮食小鼠的昼夜节律较强。高脂饮食小鼠在肝脏的SIRT1,SREBP和PPARα蛋白水平上表现出与正常饮食小鼠明显不同的昼夜节律。而时间限制性高脂饮食小鼠在上述肝脏节律性蛋白的表达,以及肠道菌群物种丰度的节律性变化上,则介于正常饮食小鼠和高脂饮食小鼠之间。结论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喂养高脂饮食成功地建立了肥胖小鼠模型,并且成功地对肥胖小鼠实施了时间限制性饮食。时间限制性饮食能够减轻高脂饮食的危害,并改善小鼠的诸多代谢指标。其潜在机制可能是肠道菌群的改变和肝脏节律分子的改变。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子宫内膜癌是我国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二位的疾病。据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2015年我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人数为6.34万,死亡2.18万[1]。根据病因子宫内膜癌可分为两型。其中Ⅰ型为雌激素依赖型的高、中分化子宫内膜样癌,多由子宫内膜的良性病变和不典型增生恶变而来,约占子宫内膜癌的80%,预后良好。Ⅱ型为非雌激素依赖型,又称不良组织学类型的子宫内膜癌。主要包括组织学上非子宫内膜样的
膜融合过程是HIV-1病毒入侵宿主靶细胞的首要步骤,而HIV-1包膜蛋白上的gp41亚单位是抗病毒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靶点。源自病毒CHR序列的多肽可以与病毒NHR区结合形成外源性的六螺旋束,从而有效阻止病毒膜融合过程的发生。恩夫韦肽(T20)是目前为止唯一美国FDA批准的可以用于临床治疗的多肽类膜融合抑制剂,近年来研究者们也设计了很多高效广谱的新型膜融合抑制剂,然而耐药问题始终是膜融合抑制剂发展中一
研究背景:皮肤老化不仅是一种随年龄增长而导致的皮肤生理性改变,更是一种由外界环境影响导致的病理状态。紫外线(ultravioletB,UVB)照射导致的光老化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且能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因子的多能间充质干细胞,因其来源丰富、易于获得、免疫排斥反应低而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已有部分临床研究
研究目的基于中国食管癌高发区人群,描述其口腔、食管、贲门部位菌群基本特征和构成特点,对比不同食管、贲门疾病状态人群口腔部位菌群构成差异,并筛选差异性菌群,探索上消化道微生态变化与食管癌、贲门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关联,为我国食管癌和贲门癌的病因学探索提供微生物组学方向的新思路。材料与方法1.中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及贲门癌患者菌群特征研究:以河南林州食管癌医院确诊的 67 例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
第一部分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及数据处理关键步骤多模态影像联合分析法能联合各种磁共振成像方法的优势,利用其互补性,提高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特点的全面认识。本论文主要采用QSM、DTI、rs-fMRI和ASL这4种磁共振成像技术对ASD患者和AD患者进行研究,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这4种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及数据处理关键步骤。第二部分基于多模态磁共振影像探索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脑发育状态影像学生物
第一部分 单层或双层金属裸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瘤的流体力学分析目的冠状动脉瘤现有的介入治疗方法包括覆膜支架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等,但这两种方法各有不足,本研究旨在结合医学流体力学方法探讨一种介入治疗冠脉瘤的新方法。方法选取3例瘤体直径不同的冠脉瘤患者,测量冠脉瘤体和载瘤动脉直径等数据,用于血管模型构建。根据瘤体直径不同分别给予植入单层或双层金属裸支架治疗,使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单、双层支架植入过程,分析
目的:当前,在临床工作中,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的首选治疗方案是新辅助同步放化疗(NCRT).但是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预测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疗效及其预后。因此,本研究旨在患者行NCRT前,探讨患者血液检测相关指标与NCRT治疗反应和患者无病生存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行NCRT并接受根治性手术的427例直肠癌患者,收集并分析NCRT前患者
目的:日光中的UVB辐射可引起包括日晒伤、色素沉着、皮肤鳞状细胞癌在内的一系列皮肤病。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是UVB辐射在表皮的主要作用靶点,UVB辐射几乎全部被角质形成细胞吸收,并可引起出现包括基因突变、DNA损伤修复、氧化应激及炎症在内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二甲双胍除了具有降血糖效应外,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该药在多种疾病的体内外模型中展现出了良好的抗炎效应。本课题中,我们在UVB所致急性皮肤光损伤的离
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的临床特征及急性期手术特点;第二部分:分析冷冻球囊消融持续性房颤的长期疗效结果及复发影响因素;第三部分:分析冷冻球囊消融持续性房颤术后复发房颤的二次手术特点。第一部分 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的临床特征及急性期手术特点目的冷冻球囊消融(冷冻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被证明有可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单纯应用冷冻消融隔离肺静脉治疗
目的:通过监测术前和术后多种肾损伤相关生化指标、及炎症指标的变化,探讨肾部分切(NSS)术前应用他达拉非是否可以减少肾损伤。并通过诸多肾损伤指标代表的不同肾损位置,探索肾部分切造成肾损伤的具体部位,以及他达拉非发挥肾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以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优化肾部分切的诊疗方案,并最大程度减少肾部分切相关的肾损伤。方法:本实验为最小化随机、对照、双盲实验。共纳入36例肾肿物的患者,其中试验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