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乒乓球作为国球,在我国普及度很高,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多年来我国乒乓球队作为世界乒坛的霸主,包揽了各大比赛的金牌。近年来乒乓球技术发展迅速,比赛的对抗性也越来越强,赛场上比赛的成败有时就因1-2分的差距,一步之遥的成功只能无奈的面对。国际乒联对乒乓球赛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新规则实施后,我们看到是乒乓球比赛比改革前更有观赏性了,这却让运动员成败的不确定因素加大了,这就要求运动员在比赛时每球必争,精神高度集中,就会产生压力和焦虑情绪,过大的压力让运动员无法在比赛中打出自己最好的水平。这就对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控制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乒乓球运动员在比赛时是在不断变化的肢体形式下隔网对决,运动员根据来球不断变化节奏和动作,通过变化球的方向和运用技战术去创造机会赢得比分,在隔网攻防的移动中,配合手中球拍击球的力度,最终达到得分的目的。因此,乒乓球比赛时所有的比赛动作和技术、战术的发挥都会伴随心理上的决策。所以说一场比赛的最关键时刻,运动员掌握的技战术水平无法决定比赛的胜负,一念之差也许就会让运动员与奖牌擦肩而过。回顾吉林大学近几年参加的大赛中,我们的运动员和对手水平相近,但有时会在关键分上无法把握机会,从而输掉比赛,所以构建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控制能力的指标是目前十分必要的。本文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运用心理测量和评定法,对吉林大学乒乓球运动员心理控制指标构成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心理控制能力指标是由综合反应准确性、状态调控、应对战略、反应能力、判断能力五方面组成的。通过对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进行反应能力训练、各种模拟训练、应对战略训练、判断训练可有效提高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控制能力。同时在建构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心理控制能力指标的基础上,对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心理控制能力评定标准进行研制。希望可以为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提供个性化的针对性心理能力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