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型角度分析罗伯特·弗洛斯特诗歌中的树木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hxd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乃至全世界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曾4次获得普利策奖和许多其他的奖励及荣誉,被称之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他在约翰·肯尼迪1961年的就职仪式上十分引人注目,朗诵了他特地为这一场合写的诗篇《全才》。他有8部诗集非常著名:《少年的心愿》,《波士顿以北》,《山间低地》,《新罕布什尔》,《小河西流》,《山外有山》,《见证树》和《绒毛绣线菊》。这些诗集代表了他文学创作的成就,所以自从这些诗集出版至今,他一直是无数批评家关注的焦点。在他的诗集中,读者能发现有大量描述树木的诗歌。有的描述树的不同部位,有的描述不同季节的树,还有关于砍树的诗歌。在本论文中,笔者尝试从原型的角度来分析树木的含义,尝试阐述树木如何影响了人类祖先的体感。逐渐地,这种体感储存在人类祖先的无意识中,并且遗传给他们的后代。笔者将分析分成两部分:首先,笔者分析了树枝,树皮,树叶以及果实这些树的不同部分,因为这些不同的部分影响了人类祖先的体感,而且这些体感储存在人类祖先的无意识中,并通过基因遗传给他们的后代。其次,笔者致力于分析不同季节的树木。最后,笔者把分析集中在被砍之树与人的关系上。人类的祖先把树作为图腾,是因为他们以为树木有永恒的生命并代表了生命的循环。因此,他们把自身与树木联系在一起,并认树做亲属以获得像树木那样永恒的生命。砍树意味着缩短了他们自己的生命,所以世界上有好多地方的人们都不敢轻易地砍树。他们这一共同行为的原因仍然可以由人类的祖先来解释。因为那仍然是因为人类祖先的体感储存在他们的无意识中,并通过基因遗传给他们的后代。总而言之,笔者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树的含义,因为原型是生物学,而非文化意义上的。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引言,主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及写作生涯;有关树木的诗歌;荣格的原型理论及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第二章笔者主要探究树木的原型意义。第三章笔者从原型角度重点分析诗歌中的树木。第四章结论部分,主要总结笔者的发现。
其他文献
邮种保新保纯每包8元5包起邮、百包600元每次快邮费12元带彩照资料:墨西哥盆栽小西瓜7天出苗20天瓜熟每棵结瓜300个,甘甜多汁有橙子香蕉味观食皆美种10粒(批发:万粒2800元)。金色海参果播种30多天开花结金色果观食极佳种8粒。大粒红月季石榴小盆景播种两月年天天开花结果观食皆美50粒。大粒黑月季石榴30粒。大粒黄20粒。大粒白15粒。美国金色手捻小葫芦中央电视七频道去年11月19日播报千元一
介绍了奥运森林公园与世博会中国园的项目概况,从决策定位、设计过程、传承手法及探索途径等方面将这两个园林项目进行了比较,经过比较总结了几点启示,为“当代中式”景观设计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