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EXA)检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腰椎和双侧髋关节骨密度,利用髋关节强度分析(Hip strengthanalysis,HSA)软件对股骨近端几何结构进行分析,比较偏瘫患者双侧股骨颈骨密度和几何结构的差异,探讨偏瘫侧股骨颈骨密度、几何结构与下肢运动能力、痉挛的关系,为脑卒中康复过程中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招募2015.04~2016.01我院神经内科或康复科就诊的脑卒中后6~12个月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偏瘫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疾病类型、病程等一般资料。使用美国HOLOGIC Discovery A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受试者的腰椎、双侧股骨颈骨密度值,股骨近端几何结构分析由仪器自带软件—HSA软件在髋关节扫描图像上分析得出。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痉挛分别由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进行评定。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结果: 1.脑卒中偏瘫患者中35%已患有骨质疏松,52%处于骨量减少的范畴,仅有13%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骨量正常。 2.与健侧股骨颈骨密度值相比,偏瘫侧股骨颈的骨密度值偏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0.691±0.122g/cm2 vs0.737±0.120g/cm2,P<0.01);股骨颈几何结构相关参数中,偏瘫侧截面面积(CSA)、截面转动惯量(CSMI)、截面模量(Z)、平均皮质厚度(ACT)均显著低于健侧(分别是2.813±0.572cm2 vs2.992±0.565cm2,P<0.01;2.743±0.904(cm2)2vs2.912±1.048(cm2)2, P<0.01;1.390±0.404cm3 vs1.498±0.447cm3,P<0.01;0.162±0.344cm vs0.174±0.032cm,P<0.01);偏瘫侧股骨颈曲率(BR)高于健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0±4.1 vs11.5±3.2,P<0.01)。 3.相关性分析显示患侧股骨颈的骨密度(BMD)、截面面积(CSA)、截面转动惯量(CSMI)、截面模量(Z)、平均皮质厚度(ACT)、曲率(BR)与偏瘫侧下肢Fugl-Meyer评分均有相关性,其中BMD、CSA、CSMI、Z、ACT与偏瘫侧下肢Fugl-Meyer评分呈正相关(分别 r=0.776 P=0.000,r=0.707 P=0.000,r=0.419 P=0.001,r=0.555 P=0.000,r=0.773 P=0.000),而BR与偏瘫侧下肢Fugl-Meyer评分呈负相关(r=-0.696 P=0.000),即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运动功能越好,BMD、CSA、CSMI及ACT越大,BR越小。 4.相关性分析显示患侧股骨颈的骨密度(BMD)、截面面积(CSA)、截面转动惯量(CSMI)、截面模量(Z)、平均皮质厚度(ACT)与偏瘫侧下肢膝关节伸肌MAS评级呈负相关(分别是r=-0.284 P=0.028,r=-0.351 P=0.006,r=-0.290 P=0.024,r=-0.325P=0.011,r=-0.288 P=0.026),而曲率(BR)与偏瘫侧下肢膝关节伸肌MAS评级未呈现出相关性(r=0.222 P=0.088>0.05)。 结论: 1.与健侧相比,卒中后1年内偏瘫侧股骨颈BMD及截面面积(CSA)、截面转动惯量(CSMI)、截面模量(Z)、平均皮质厚度(ACT)降低,曲率(BR)升高,骨强度降低,骨折风险升高。 2.偏瘫侧股骨颈骨密度(BMD)、截面面积(CSA)及平均皮质厚度(ACT)与运动功能呈显著正相关,与痉挛程度呈负相关。该结果提示脑卒中康复过程中,痉挛及运动能力的改善能减缓卒中后持续骨流失,对防治卒中后骨质疏松有潜在重要性;同时为制定利于提高偏瘫肢体骨骼强度的康复方案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