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方法建立及临床应用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deyangl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主要是由于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Platelet-specific autoantibody)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引起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性疾病,ITP的诊断国内外仍依赖临床排除性诊断,缺乏特异性[1-2]。目前国内外针对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 GP)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血小板抗原固定术(Monoclonal antibody immobilization of platelet antigen technique, MAIPA)[3]和放射免疫微球法(Radioactive immunobead )[4]等,这些方法特异性较高(78%-93%),但敏感性偏低(49%-66%),且由于方法学上的限制而无法在临床上普及。因此,建立一套灵敏、快速、准确、可行的检测血小板自身抗体的方法是必要的。目的:建立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方法,并对其方法学及临床应用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应用分别包被抗GPⅠb,Ⅱb,Ⅲa和Ⅱb/Ⅲa单克隆抗体SZ2, SZ22, SZ21和7E3的微球捕获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复合物,加入FITC标记羊抗人多克隆抗体,并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分析。同时与改良间接MAIPA法检测标本血浆中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的结果比较。通过实验优化检测条件,并进行方法学评价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每批实验同时检测3名健康人,以健康人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均值作为基本对照,计算各个标本的MFI值与基本对照的比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分别包被有单克隆抗体SZ2, SZ22, SZ21和7E3的微球检测ITP组各个标本的抗GPⅠb,Ⅱb,Ⅲa和Ⅱb/Ⅲa自身抗体的MFI值,各MFI值与基本对照的比率中位数及上下限分别为1.49(0.88-16.24)、1.55(0.84-11.30)、1.50(0.87-11.04)、1.51(0.84-9.81);非ITP组比率中位数及上下限分别为1.12(1.00-1.33)、1.13(1.03-1.29)、1.13(0.97-1.32)、1.05(0.86-1.13);正常对照组比率中位数及上下限分别为1.01(0.95-1.37)、0.99(0.85-1.24)、1.01(0.85-1.48)、1.01(0.74-1.19),非参数检验得ITP组MFI比率与非ITP血小板减少组和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若将ITP组比率分别大于正常对照组上限1.37、1.24、1.48、1.19判为阳性,则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敏感性74.12%,4种单克隆抗体联合检测总体敏感性明显高于改良间接MAIPA(P<0.05),特异性为96.47%,且大于各单个抗体检测敏感性。结论:流式微球技术可以简便、快捷的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其敏感性高于改良间接MAIPA。多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可以提高检测阳性率,该方法重复性好,对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治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其他文献
背景: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OPCs)是少突胶质细胞的前体细胞,其分化成熟为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OLs),在中枢神经系统发挥成髓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