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目标由扩大规模转向提高教育质量。而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与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的教师队伍分不开。当前小学教师队伍存在性别结构不均衡的问题,这种不均衡不仅影响着儿童性别价值观的形成以及性别社会化的完成,而且影响着教师自身的发展。因此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分析小学教师的性别角色与职业状况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M市部分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就教师性别角色类型与职业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形成主要受年龄、学历、教龄、婚姻状况的影响和制约;双性化教师群体对自身性别接纳程度最高,并不认为性别是阻碍自身发展的因素;接受有关性别与教育的课程比较多;倾向于积极主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基于社会性别理论对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与隐性运作的社会性别制度、小学教师队伍性别结构不合理、小学教师接受性别与教育课程比较少、小学教师自我发展主体意识淡薄是制约小学教师双性化性别角色形成与职业状况认知的重要因素。并针对制约因素提出了:加大教育投入,重视性别教育课程的开设;提高教师职业声望,保障教师收入待遇;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均衡生理性别数量改变教师结构;将性别知识纳入到教师教育中;教师重塑自身性别观念,积极谋求素质发展等一系列促进小学教师双性化性别角色形成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