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复制高压电烧伤动物(家兔)模型,观察电烧伤后动物肝脏微循环的动态变化,研究高压电烧伤对肝脏微循环的影响,探讨高压电通过机体后对家兔肝脏微循环的损害机制,为临床防治高压电肝脏损伤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1.实验动物分组:本实验共使用30只成年健康家兔,雌雄不拘,雌兔未孕。高压电烧伤组(简称实验组):10只;假高压电烧伤组(简称对照组):10只;另外10只用于预实验。
2.实验前准备:称体重、编号用8%硫化钠溶液在实验兔上腹部及左上、下肢外侧脱毛,自来水冲洗,擦干,家兔保温过夜。
3.高压电烧伤模型复制:用1%戊巴比妥钠溶液于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家兔,麻醉成功后,动物半仰卧位于观察台上,以减轻呼吸时膈肌运动的幅度。腹部消毒后,沿腹中线做3~4cm切口,暴露肝脏,将肝脏左外叶轻轻托起,放于带有透射光源的载物台上,在275倍微循环显微仪下观察,观察时不断滴38.5±0.5℃乳酸钠林格氏液,以保持温度。在复制模型前做T0时相的观察,观察完毕后关腹,记录结果。将4cm大小圆形电极板入口固定于左前肢外侧,出口固定于左后肢外侧,连接380伏电源,开启升压器按钮,待电压升至1万伏时进行电击,通电5秒,电流强度为1.8±0.15A,电击后即刻对家兔进行复苏,复苏成功后,模型复制完成。而对照组除不通电流外,其余处理同实验组。
4.观察指标:血管壁本身的变化:微血管的走行与分布,管径的粗细等。血管内的动态变化:血流速度,红细胞聚集,白细胞增减和贴壁,有无白色微小血栓及栓塞等。血管周围情况:有无渗出,出血等。通过LISCA激光多普勒组织灌注图像仪(LDPI)检测肝脏血流量的变化。
5.观测时相:时相为电烧伤前、电烧伤后即刻、1小时、2小时、4小时、8小时,6个时相,分别记录为T、T0、T1、T2、T4、T8。6实验数据的处理:对所有计量资料均以(X)±s表示,采用SAS软件进行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单组资料每个时相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论:本实验表明高压电烧伤后肝脏变化出现早、病变重,镜下活体观察早期肝中央静脉及肝窦变窄,肝窦开放数较复制模型前减少;肝中央静脉血流及肝窦血流减慢呈粒缓流、粒摆流或停滞现象。在电烧伤后1h,血流速度逐步加快,逐渐向粒缓流,粒流,线粒流过渡,但随着时间的进一步延长,有些肝中央静脉及肝窦血流速度又再次减慢呈粒缓流,并可见红细胞重度聚集和渗出、出血。同时肝脏血液灌流量在电烧伤后明显下降,伤后1h有所恢复,后又逐渐下降,与上述微循环改变结果一致。以上实验结果证明高压电烧伤可导致严重的肝脏微循环障碍,出现了一些相应的变化,因此在高压电烧伤病人早期在抗休克的同时,采用活血化淤,改善肝脏微循环,对于保护肝脏功能和提高肝病的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