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1章十二指肠空肠转流术手术模型改良术式的建立与评价目的对传统十二指肠空肠转流术(DJB)手术模型进行改良,旨在建立一种简单并能治疗大鼠糖尿病的DJB手术模型。方法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糖尿病对照组(n=10),假手术组(n=10),DJB手术组(n=10),另取10只正常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术前及术后1、2、4、6周的空腹血糖,术前及术后6周的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术后6周处死各组大鼠取胰腺组织,HE染色观察胰岛形态学变化。结果术后DJB手术组大鼠的血糖逐渐下降,至术后第6周,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的血糖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6周,DJB手术组大鼠的胰岛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胰岛萎缩程度较糖尿病对照组、假手术组减轻。结论成功建立大鼠改良式DJB手术模型,其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改善胰岛功能。第2章胃转流手术对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目的建立四种不同的胃肠转流手术模型,探讨前肠旷置、后肠前置、胆胰液这三个因素在手术治疗糖尿病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糖尿病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2只:A组:行假手术(切断空肠,原位端端吻合);B组:行胃空肠吻合术;C组:行胃空肠吻合+远近空肠侧侧吻合术;D组:行胃空肠吻合+远近空肠侧侧吻合+输入袢结扎术;E组:行胃空肠Y型吻合术(改良后的DJB手术)。于术后特定时间点检测大鼠的血糖、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ELISA法测定血浆胰岛素、GIP及GLP-1浓度;术后6周处死各组大鼠取胰腺组织,HE染色观察胰岛形态学变化。结果1各检测时间点A组大鼠的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组大鼠的血糖值逐渐下降,血浆胰岛素浓度逐渐升高,至术后第6周,各组血糖值均低于术前(P<0.05),血糖值关系为B组>C组>D组>E组(P<0.05),而血浆胰岛素浓度和糖耐量均优于术前(P<0.05),浓度关系为B组<C组<D组<E组(P<0.05)。2术后各检测时间点B组、C组、D组和E组大鼠的血浆GLP-1浓度逐渐升高,至术后第6周均高于术前(P<0.05),四组的浓度关系为B组<C组<D组<E组(P<0.05)。3各组大鼠血浆GIP浓度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无明显变化(P>0.05)。4 B组、C组、D组和E组大鼠胰岛萎缩与纤维化程度较A组明显减轻,胰岛细胞团体积增大,细胞数目增多。5术后第6周解剖见各组大鼠胃肠吻合口和肠肠吻合口均愈合良好,除A组外,其余各组大鼠远端空肠肠管均有不同程度增粗,其中以D组与E组的肠管增粗较明显。结论1在6周观察期内,四种转流术式均可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改善胰岛功能,其中以术式E效果最好。2前肠旷置、后肠前置、胆胰液,这三个因素可能共同参与了术后血糖的改善。3胆胰液提前接触末端回肠,导致血浆GLP-1浓度升高可能是术后糖尿病缓解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