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形式与悲剧内涵——解读马克·吐温的《苦行记》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jiao2008z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苦行记》发表于1872年,是马克·吐温走向真正成熟的里程碑。文学界通常认为,马克·吐温的早期作品具有浓重的喜剧色彩,晚期的作品蕴涵悲剧情调。据分析,吐温的早期作品在其喜剧色彩的背后隐藏着真正的悲剧主题;且评论界侧重于从现实主义角度分析马克·吐温的作品,本文拟从其喜剧形式综观其悲剧全景,从叙述技巧论述其堕落人性,从幽默文体中透视其悲剧内涵。   《苦行记》中的马克·吐温在旅行、淘金和写作中经历了无数的幻想、狂喜、虚假、欺骗、失落和打击,然而正是这些插曲构成了一系列的嬉笑闹剧。更重要的是马克·吐温运用了独到的写作技巧,再加上幽默的喜剧语言的描绘,营造了一种独特的喜剧气氛,这种喜剧形式的闹剧囊括了开心者的开怀畅笑,欣慰者的会心微笑,以及失落者的无奈苦笑。   《苦行记》中的马克·吐温充分利用、单纯和无知的“我”扮演着闹剧中的喜剧人物,这种独到处理的叙事聚焦更便利地揭示了幻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更彻底地揭露出了喜剧形式背后的堕落人性-欺骗问题。   马克·吐温通过人性的堕落-疯狂追求金钱的社会风尚,以主人公觉醒的幽默闹剧及其披露的欺骗问题尽现了《苦行记》中隐藏的悲剧内核-社会本质的败坏。   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了其喜剧形式并通过其喜剧形式综观其悲剧全景,第二章主要通过其叙述技巧论述了堕落人性中严肃的欺骗问题,第三章在幽默文体中透视了欺骗背后的悲剧内涵。
其他文献
学位
近年来,词汇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词语搭配更是倍受关注。词语搭配知识和技能已被列为外语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学习者整体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我国的大学共外英
语言习得者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曾被看作是能力的失败,后来语言学家转变了对待错误的态度,认为错误是语言学习者在运用学习策略时产生地,通过分析错误可以更好地了解语言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