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鲁迅那里,国民性改造思想既是其最外在又是其最基础的思想特征(之一),是其“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总任务,是其作为一名文化战士(“两间余一卒”)毕其一生而致力于实现的总目标。对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研究,虽然近年不似八、九十年代那样成为鲁迅研究的“重镇”,但是仍作为一个重大课题被学界所关注。本文借用了两个相对应的概念——“民气”与“民力”,力图从鲁迅自己的语词或概念出发,来研究鲁迅的国民性改造思想。这是本文与其前的研究略有不同之处,然而也仅是一个初步的尝试和浅析。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民气”的内涵及其表现形态。评述“民气”作为一种国民性极其消极的负面的特征。“民气”,在鲁迅那里是作为一个负面的语词被使用的,指的是民众的某种习惯、习气,是一种被主观情绪所控制、非理性的思想上和精神上的特点。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卑怯;瞒和骗;做戏的虚无党;戏剧的看客等。需指出的是,“民气”既指向群体(民众)的思想特征,又指向个体(个人)的思想特征。第二部分:“民气”形成的原因探析。由小农经济形态所决定的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意识形态和思想专制,是“民气”形成的经济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原因;此外,“民气”形成的更深层原因则是传统的文化形态,即儒、道、释三大文化相互影响的结果,而尤以道家文化的浸染为甚。主要是:封建小农经济结构的影响;封建专制政体统治及其长期的愚民政策的结果;战乱与外族入侵的影响(上述三部分他人多有研究,稍略);中国传统文化消极方面的影响。第三部分:“民力”的输入与培育。“民气”是国民性格的某些特征,而且是国民劣根性,如何改造“民气”?这是鲁迅长期思考与探索的基本问题。因此,作为与“民气”相对立的一个概念,鲁迅又提出了“民力”,倡导“民力”,输入与培育“民力”。在鲁迅那里,“民力”的内在特征主要是两个方面:勇气与理性。这实际上是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在思想、途径和方法层而上的探索。“民力”,实际上等同于鲁迅早期提出的“理想的人性”,在此思路下,鲁迅力图在传统人格中挖掘并在文本中塑造出正面的理想的人物,于是他写了《非攻》和《理水》,塑造了墨子和大禹这两个理想的人物形象。结语:在鲁迅的国民性改造思想中,饱含着鲁迅深切的现实关怀和韧性的战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