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象学角度解读赛珍珠作品《大地》中的农民家庭的特点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nnnnnxx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赛珍珠(Pearl S. Buck或Pearl Buck),是以汉语为母语的著名美国作家。1931年赛珍珠借其英语撰写的以中国为背景的作品小说《大地》(The Good Earth),成为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的女性。1938年她又获诺贝尔文学奖,也是唯一同时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的、作品流传语种最多的、同时也是颇具争议的美国女作家。她一生七十多部作品涉及到小说、戏剧、传记、散文、评论和诗歌等多个领域,其中四十部以中国为背景,被称为―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对于这样一个对中西方文化起着桥梁作用的重要人物,中美对她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大地》1930在美国出版,是当年全美畅销书之一,小说那独特的东方情调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使西方人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占世界重要地位的古老中国的魅力。《大地》中,赛珍珠以王龙一家与土地的关系为线索,描写了王龙一家人在二十世纪初的生活,塑造了全新的中国农民的形象,被公认为是―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同时也引起了全世界对于中国人民的关注。这种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农民形象也正是形象学所研究和关注的内容。  形象学是比较文学里新兴的学科。但就文学作品中对异国的描述已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西方文学中早期的流浪汉文学、游记等,中国五四时期较多的一些翻译作品等,都可以让人有一种关于―异乡‖的概念,是一国文学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或描述。法国学者卡雷将形象研究定义为―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  本论文旨在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从作家的外部研究为切入点,具体分析赛珍珠所描写的中国与现实中的中国是什么关系,对赛珍珠及其代表作《大地》中王龙的家庭特点加以阐述和分析。其中不仅包括了王龙家庭中的各个人物形象,也包含了这个家庭中的婚姻观念和家庭观念。本论文从形象学外部研究的角度解读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农民家庭,旨在深入认识比较文学的方法论,更好地引导跨文化交流。既对大家关注的话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阐述,也对文学界的研究空白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探索。  论文包括前言、正文、结语。正文分为三章。前言部分包括作者及作品介绍、文献综述、论文的研究价值。第一章详细介绍了形象学理论及其发展应用,包括形象学概念、发展历史、背景及其分类应用。第二章从形象学角度分析《大地》中的农民形象,其中不仅包含了广为研究讨论的王龙及阿兰形象,还包括了被中外研究者所乎略的王龙父亲及荷花与梨花的形象。第三章从形象学角度分析大地中的家庭与婚姻观念。第四章介绍了《大地》在国内外所引起的争议及从形象学角度分析引起争议的原因。结论部分,作者浅析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不管赛珍珠的作品在当代的意义如何,受到人们的评价如何,我们应该看到它们在促进中美之间、东西之间文化交流上的意义。赛珍珠眼中的中国加深了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改变了他们心目中的中国形象。通过她对农民形象的描写,也使笔者想起现中国的农民形象以及政府着力解决的三农问题。
其他文献
“火”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中西文化中,“火”有许多不同的意象,存在于中西神话、典籍、诗歌和习语等等,如何准确无误地转换不同文化中“火”的意象对翻译者提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