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习过程中学生心理自由及其教学促进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Y13622229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本文尝试将心理自由概念引入学习过程,倡导一种在学习过程中追求学生心理自由境界的理念。 在对有关心理自由的研究及自由的含义作出梳理后,本文给出对学习过程中学生心理自由的理解。所谓学习过程中学生心理自由,它的根本特性是超越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想象对思维的超越,自由对自主的超越,审美对功利的超越。思维、自主、功利从不同角度束缚着学生的心理,要以超越的想象、自由和审美来敞亮学生心理。 倡导这一理念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信息化、全球化与多元化为主导的时代潮流要求学生不能再是“知识行囊”,而要发展开放、自由的智慧和理解力。其次,追求学生心理自由是人类精神解放的重要内容。谋求精神世界的解放是人类不懈的追求,作为对人类精神有重大影响的教育,应以这种追求为己任,塑造学生自由的心理。最后,现实教育改革离不开学生心理自由。无论是创新教育,还是主体性教育,都需要学生的心理自由来保证。 本文从四个方面勾勒了促进学生心理自由的教学。第一,教学观念变革。要摒弃和防止“占有”的教学观妨碍心理自由,而代之以“存在”的教学观。第二,教学内容回归生活世界。纯粹以理性知识或经验活动为中心的教学内容都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自由,而要在来自生活世界的具有建构意义的教学内容中畅游自由之心理。第三,教学过程融入游戏。从本体论角度认识游戏,将教学过程融入游戏成为开辟学生心理自由的蹊径。第四,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主要包括物理环境和师生关系两个方面。
其他文献
语感思想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推行是思考和解决语文学科问题的一个重要维度,而作为语感理论研究据以展开的认知基础,其自身合理性的确认更具有突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般而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汉/英双语教学正在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热点。而实际上在100多年前的中国大地上,许多新式学校,教会学校中除了用汉语教授传统科目外,另
该研究立足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及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两大心理治疗理论,系统地介绍与评价了意义治疗的理论要点与治疗技术,突出了维也纳三个心理治疗学派—脉相承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