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宫腔粘连(IUA)是指任何因素引起的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从而导致官腔部分或全部闭塞所引起的一系列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闭经或月经异常、不孕或反复流产等。于1894由Heinrich Fritsch首次报道至今已有一百多年。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因其对妇女的生殖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已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目前,国内外对其亦有较多相关研究及文献报道,发现其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很多,但其确切病因仍未明确,但相关研究一致认为,与妊娠相关的刮宫手术是导致宫腔粘连的最主要因素。目前针对官腔粘连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手术,虽然术后辅助治疗预防粘连复发,但其总的预后仍较差,复发率高。据报道,宫腔粘连术后复发率为3.1%-23.5%,重度粘连者复发甚至高达20%-62.5%。因此预防该病的发生显得更为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对宫腔粘连发生机制、诊断治疗、治疗效果及预后有较多相关报道,但对引起官腔粘连的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可能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如何减少官腔粘连的发生提供依据。目的通过临床对照研究,探讨宫腔操作相关因素对宫腔粘连的影响,发现与之相关的危险因素,从而为临床上如何减少和避免宫腔粘连的发生提供可靠依据。对象与方法收集2012.12-2014.12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的官腔粘连患者及非官腔粘连患者各188例。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分析两组间一般特征(包括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既往生育情况(包括足月分娩、早产、中孕引产、药物流产次数、刮宫次数、稽留流产次数、难免流产次数),末次妊娠情况(正常妊娠、稽留流产、不全流产、难免流产、葡萄胎)、有无用保胎药物,末次官腔操作是否无痛手术,末次妊娠与前次间隔时间,末次妊娠终止是否顺利、术后出血、感染情况,术后避孕措施等情况,比较两组间相关情况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1、一般特征比较:两组平均年龄分别为31±6.40岁、33±5.00岁,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及文化程度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既往生育情况的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中有足月分娩史的人数分别为55例、116例,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有早产史的人数分别为10例、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孕引产史人数分别为21例、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流产史研究组分别为27例(1次)、5例(2次)、3例(3次),对照组分别为10例(1次)、1例(2次)、0例(3次),两组总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刮宫操作史研究组分别为43例(1次)、61例(2次)、45例(3次)、18例(4次)、21例(5次及以上),对照组分别为100例(1次)、57例(2次)、21例(3次)、9例(4次)、1例(5次及以上),两组总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稽留流产史研究组分别为57例(1次)、13例(2次)、5例(3次),对照组分别为26例(1次)、7例(2次)、1例(3次),两组总的差异亦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难免流产史研究组分别为22例(1次)、1例(2次)、1例(3次及以上),对照组分别为12例(1次)、1例(2次)、0例(3次及以上),两组间总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3、末次宫腔操作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正常妊娠人数分别为85例、145例,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稽留流产人数分别为75例、30例,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全流产人数分别为8例、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难免流产人数分别为17例、11例,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葡萄胎人数分别为3例、0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末次妊娠与前次妊娠时间间隔比较的结果显示,间隔3个月分别为2例、0例,3-6个月分别为18例、5例,6-12个月分别为27例、24例,1-2年分别为42例、32例,2年以上分别为53例、66例,首次妊娠者分别为35例、43例,间隔时间不详的人数分别为11例、18例,其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中末次妊娠期间有中药保胎史的人数分别为6例、1例,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黄体酮类药物保胎史的人数分别为56例、20例,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宫腔操作为无痛手术的人数分别为105例、8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妊娠终止不顺利的人数分别为48例、4例,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出血时间超过2周以上的人数分别为7例、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感染症状情况的分别为3例、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使用避孕套避孕的分别为114例、138例(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避孕药避孕分别为3例、1例,差异为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宫内节育器避孕分别为3例、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紧急避孕药避孕均为2例,无差异;使用其它方法或不避孕的分别为42例、37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因各种原因研究组中有24例患者术后无性生活或避孕情况不详。4、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包括:足月分娩史、早产史、中孕引产史、药物流产、刮宫次数、稽留流产次数、末次妊娠为稽留流产、黄体酮类药物保胎、无痛手术、妊娠终止不顺利、术后阴道流血时间超过2周、术后使用避孕套和宫内节育器避孕。多因素分析显示:足月分娩史与宫腔粘连呈负相关,而刮宫次数、稽留流产次数、黄体酮类药物保胎及无痛手术与宫腔粘连呈正相关。结论刮宫次数越多、稽留流产次数越多,宫腔粘连发生的危险性越大,黄体酮类药物保胎及无痛手术均增加发生宫腔粘连的危险性;而足月分娩史可降低发生宫腔粘连的危险性,即未产妇刮宫术后发生官腔粘连的风险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