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收集分析2005年4月到2012年6月的85例息肉样腺肌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的一般临床特点、宫腔镜下特点、病理表现等,探讨其发病机制,同时分析其癌变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而探寻适当的诊断治疗方案,从而为该病的治疗及预防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05年4月至2012年6月间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PA)病例85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包括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APA)27例,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TPA)58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R在息肉样腺肌瘤中的表达情况。运用x2检验分析息肉样腺肌瘤恶变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息肉样腺肌瘤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4岁(19~85)。85例患者中行血清性激素水平测定67例(78.8%),其中绝经后患者40例(86.9%),绝经后患者中雌激素水平>10pg/ml者15例(37.5%)。85例中行ER、 PR免疫组化染色30例,ER阳性表达率83.3%(25/30),PR阳性表达率100%(30/30)。2、85例患者中行宫腔镜检查66例,无1例漏诊,均发现宫腔内占位病变。病变表面血管丰富17例(20.7%),病变周围子宫内膜不均质增厚26例(31.7%)。3、85例患者中,27例APA中,癌变5例(18.5%),58例TPA中,癌变3例(5.2%),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49,P=0.05)。糖尿病是息肉样腺肌瘤患者中发生APA或癌变的相关危险因素(x=4.105,P=0.043),APA或癌变组中合并高血压比例高于TP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90,P=0.222);APA或癌变组已绝经者中血清雌激素水平>10pg/ml者比例明显高于T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71,P=0.033)。4、85例患者中,3例行经阴道赘生物切除,55例行宫腔镜下赘生物切除,27例行全子宫切除。其中随访75例,复发2例(2.4%),均为宫腔镜手术组,复发率为3.6%(2/55)。结论:1、息肉样腺肌瘤发病机制可能同长期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有关。2、宫腔镜可以直视操作,能够发现微小病灶,同时能够对病灶周围的异常子宫内膜进行活检,从而很好的防止漏诊。如宫腔镜检查提示伴有瘤体表面粗大血管或内膜不均质增厚时,因积极考虑息肉样腺肌瘤,尤其是APA,以防漏诊,但最终确诊需依靠病理。3、APA是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宫腔内占位病变,当发现患者有宫腔赘生物同时伴有不孕、肥胖、糖尿病、高血压或雌激素升高时,应该高度警惕APA。同时积极治疗相关合并症且密切随访,防止疾病进展。4、宫腔镜下赘生物切除是保守治疗息肉样腺肌瘤的有效方法。息肉样腺肌瘤患者中APA具有低度恶性潜能,应根据患者有无生育要求及是否保留子宫进行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