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检测头穴透刺(前神聪透刺悬厘、百会透刺曲鬓)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流变的变化,探讨头穴透刺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机制,为急性脑梗死治疗方案的优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课题观察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等分为三组:1.药物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2.普通针刺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百会穴、水沟穴为主、辅以随症配穴的针刺疗法。3.头穴透刺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患肢对侧头穴透刺法。治疗结束脱落病例2例,最终符合标准的病例数为58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8例。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评分、BI计分,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分析三组治疗前后血脂、血流变指标变化。结果:1.三组治疗后均能明显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组内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两针刺组优于药物组(P<0.05),头穴透刺组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2.三组治疗后均能显著提高患者FMA评分、BI计分(组内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组内比较,两针刺组优于药物组(P<0.05),头穴透刺组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3.三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总有效率分别为:头穴透刺法有效率85%,普通针刺法有效率84.21%,药物对照组73.68%,且三组疗法的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三组治疗后均能显著降低患者TG、TC(P<0.01);组间比较,两针刺组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头穴透刺组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5.三组治疗后均能显著降低患者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P<0.01);组间比较,两针刺组优于药物组(P<0.05);两针刺组组间比较,对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的降低,头穴透刺组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对红细胞聚集指数的降低,两针刺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透刺法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提高血液流动性,促进脑部血液循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肌肉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为临床优选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