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东西谱系分化机制研究——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和比较转录组方法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un3959242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杏属植物(Ginkgo spp.)在中生代侏罗纪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但自中新世以来,陆续在北美、欧洲、东亚日本等地灭绝,仅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残存了银杏(Ginkgo bilobaLinn.)的少数种群,这些种群分化为两个遗传谱系,分别分布于中国东部(以浙江天目山为代表)和中西部(以贵州务川、重庆金佛、湖北恩施等为代表)。但是由于传统分子标记的信息量不足和进化中性,银杏的谱系分化格局、分化时间及其进化动力尚未得到很好解决。因此,本文在实验室前期工作基础上,选择银杏10个代表性cpDNA单倍型个体,进行叶绿体基因组的高通量测序,基于高分辨的信息位点,解析银杏遗传谱系的分化格局及其系统发育关系,并估算谱系分化的时间;同时,通过银杏东亚分布区的生态位重建(ENM)和东、西地理谱系代表性种群(天目山和金佛山)的环境因子对比分析,鉴定主效性和差异性环境因子,进而开展这两个代表性种群的比较转录组分析,旨在检验是否存在环境分化选择,并鉴定受选择的候选功能基因。结果如下,  1.叶绿体基因组结构进化:银杏叶绿体基因组长度为156,929-156,999 bp,长单拷贝区(LSC区)长度为99,202-99,269 bp,短单拷贝区(SSS区)长度为22,256--22,283 bp,两个反向重复区(IR区)总长为35,464-35,466 bp,长度差异不大。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s)变异主要发生在两个单拷贝区域,而反向重复区仅相差一个碱基的变化。共鉴定了152个变异区域,包括115个SNP位点和37个Indel位点;并鉴定了5个多重复单元的EST-SSR位点为西部种群所特有,并对其设计引物,可用于后续种源鉴定分析。  2.遗传谱系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分化时间:供试10个cpDNA单倍型的叶绿体基因组共分成三个高支持率的支系,即东部避难所支系、西部避难所支系以及广布的H1单倍型支系,西部支系首先分化。支持我们前期提出的东、西两大“避难所”假说,并进一步揭示了其形成的两次谱系分化事件。基于53个cpDNA基因、4个苏铁类化石校正点,估算得到银杏西部支系首先发生分化的时间为1.072 Mya(95% HPD:0.2740-2.312),东部支系与H1支系的分化时间为0.6920 Mya(95% HPD:0.1730-1.459)。  3.地理分布的主效性和差异性环境因子:ENM的结果显示,影响银杏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分和低温。同时,金佛山与天目山气候因子(近50年数据)的T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两地在最高温度、降水量以及日照时间等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暗示环境分化选择为可能在东西谱系分化起到作用。  4.环境分化选择的候选基因:转录组数据拼接得到59,585个unigenes、46,133个注释基因,东西部谱系差异表达基因9114个,GO分类注释结果揭示这些基因主要与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分子功能相关的基因。以毛果杨、水稻、拟南芬和葡萄为参考基因组,在银杏中共找到141个长度大于600 bp的单拷贝核基因,其中表达差异2倍以上的有18个,并且都是天目山个体中的表达量大于金佛山个体。Ka/Ks比分析表明,528个单拷贝核基因受到了正向选择作用(Ka/Ks>1),其中15个与温度和水分响应相关,是受选择的候选功能基因。  因此,本文揭示了银杏天然种群存在3个遗传谱系,其分化始于更新世(1.072 Mya,95%HPD:0.274-2.312);谱系分化的驱动力除了遗传漂变,可能还涉及环境分化选择,选择压主要是环境温度和湿度。
其他文献
Ⅰ型糖尿病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针对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基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热休克蛋白HSP65以及串联了6个多肽P277的融合片段HSP65-6×P277均对Ⅰ型糖尿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