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1978年我国提出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已经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给人民的生活水平带来了巨大的改进,但是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很低,致使环境质量不断下降,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以及环境健康损失持续增加等问题。我国的政策制定者面临着保持经济增长和节能减排的权衡。面对资源严重紧缺、环境严重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十八大报告系统化、理论化、全面化地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经济高速发展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大背景下,对经济增长的质量进行客观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从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运行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准确地度量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必要性;接下来通过传统的环境效率评价方法,对我国三十个省际单位1998年—2011年的环境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得到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无论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经济社会的和谐程度均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经济发展严重失衡,从而在整体上、宏观上对我国的经济质量有了一定了解;然后通过对传统的不考虑非合意产出的Malmquis(tM)生产率指数与考虑非合意产出的Malmquist-Luenberger(ML)生产率指数进行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的综合比较分析,得到传统的不考虑非合意产出的M生产率指数值在整体上高于考虑非合意产出的ML生产率指数值,证明了对于我国而言,传统的不考虑非合意产出的M生产率指数高估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同时得出技术进步是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源泉,对我国的经济质量进行了更加精确地理解;最后通过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分析的方法,选取ML生产率指数值作为因变量,人均GDP、外商投资份额、地区产业结构、环境治理投入、固定资本投资与化石能源消耗量作为解释变量,对影响ML生产率指数值的因素进行了空间计量经济分析,得到我国相邻地区间的ML生产率指数值之间存在空间相关性,并给出了相应的Moran散点图,人均GDP与固定资本投资对ML生产率指数值有积极的正向影响,外商投资份额、地区产业结构与化石能源消耗量对ML生产率指数值的影响是反向的,环境治理投入对ML生产率指数值的影响并不显著。最后,对本文所得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以便我国可以更好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更快地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技术集约型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