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备课质量分析报告制度是在新课程的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发展需求下,对备课内涵及备课管理内涵进行重构的一种具有可操作性及实效性的管理制度。其当下的目的在于解决当前学校教师的备课中所普遍存在的问题,诸如:备课时间得不到保障,集体备课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备课检查流于形式,以及教师写教案就是为了检查,追求教案数量而不管教案质量等等问题。它希望通过备课质量的各种考察途径来动态地把握教师的备课质量,并通过动静结合的分析策略和多向聚焦的报告系统,从中发现备课质量问题,主动寻找改进和提高备课质量的策略,其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学校教学管理的方法来指导和改进教师的备课质量,整体提升教师的备课认识,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和专业素质。 个案X校基于新课程改革和教学实验改革以及自身学校发展的需要,于2003年尝试了备课质量管理改革,实施了备课质量分析报告制度。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校教师的备课现状,推进了新课程的实施及教学实验的改革。然而,该制度实施后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传统备课观念没有得到彻底更新、备课质量在本质上没有取得突破性效果、质量监控和检查力度依然不够以及备课质量分析报告的内涵不够等。 对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作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个案学校的备课质量分析报告制度实施后仍然存在上述问题的症结在于实施中存在的一些“缺失”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或解决,具体说来,对新课程的挑战性认识上的缺失,备课的时间和有效性的保障上的缺失,备课质量分析报告制度内涵的缺失,备课质量分析报告制度操作的缺失以及备课质量报告制度效价的缺失。 有鉴于此,建立科学的、合理的、符合学校教学发展实际的备课质量分析报告制度既需要有先进的理念作为支撑,也需要在实践中通过组织系统的不断反思和重建来改进和优化,使之不断趋于完善。针对个案学校的实际,从六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第一,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大备课观,包括反思传统备课构建大备课观和认识大备课观的功能;第二,重构大备课观下的备课质量分析报告制度,包括备课质量分析报告制度的组织系统、运行规则、操作程序和评估系统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三,注重新课改下备课质量分析报告制度的“三观”和“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