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反应停球结膜下注射和灌胃两种给药方式对大鼠碱烧伤诱导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 方法:36只SD大鼠,建立大鼠角膜碱烧伤诱导CNV模型,随机分成三个组:A组:角膜新生血管对照组;B组:反应停灌胃组,200mg/kg/d;C组:反应停球结膜下注射组,注射液浓度为50mg/l。(1)分别于第1、4、7、14及21天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并照相;(2)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RT-PCR基因水平下检测碱烧伤后各时间点不同处理组角膜VEGF的表达。 结果:C组可明显抑制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其新生血管面积与A组比较在造模后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 P值均小于0.05(q值分别是6.01,17.46,19.17,24.02,27.71),与B组比较在造模后第1天,第4天,第14天,第21天其P值均小于0.05(q值分别是4.47,9.65,6.56,8.29);B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在造模后第4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均明显少于A组(q值分别是7.81,16.40,17.46,19.42,P值均<0.05); B组和A组造模后第1天角膜新生血管面积的比较(q值是1.54 P>0.05)、C组和B组造模后第7天角膜新生血管面积的比较(q值是2.77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化染色B组、C组VEGF的表达量在造模后第4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均显著少于A组(qb值分别是7.53,8.88,6.04,4.31;qc值分别是15.34,11.43,10.98,8.39,P值均<0.05);C组与B组比较,除第7天外,其余3个时间点C组VEGF表达量均明显少于B组(q值分别是7.80,4.94,4.08,P值均<0.05);而造模后第7天两者VEGF表达量无差异(q值是2.54,P>0.05)。 结论:反应停可有效抑制大鼠角膜碱烧伤诱发CNV的生长,球结膜下注射较全身应用更有效。通过控制炎性细胞释放、直接抑制VEGF的表达和(或)抑制已释放出的VEGF生物效应可能是其抗CNV机制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