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罗译本中文化意象的翻译

来源 :宁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fg21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意象承载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容。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整个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精华,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还与各个民族的传说以及各个民族初民时期的图腾崇拜有密切的关系。《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充分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多学者对《三国演义》原作中的文化因素做了研究,但是对于《三国演义》英译本,尤其是罗慕士译本中的有关文化意象的研究并不多。   本文旨在对文学作品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做进一步的探讨,客观地分析译品中的文化因素,并尝试对下列问题做出回答:《三国演义》中的文化意象是如何被译入目标语文化的?这些文化意象在译作中是否得到了保留或是转化?源语文化意象是否缺失?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本文将从微观方面研究上述问题。   第一章主要介绍《三国演义》及其译者罗慕士,进而探讨文化的相关内容,并进一步探讨文化意象的定义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第二章讨论语言、文化与翻译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翻译界对翻译及等值的相关理论性研究,同时进一步探讨译者的角色及等值背后的两难境地。   第三章旨在从微观的角度来探索《三国演义》中文化意象的翻译。它从两个方面对作品中的文化内容进行分析:外在文化及内在文化。此分类基于文化模式的分类。文化意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宗教、历史、风俗、信仰、价值观念等等。鉴于明喻与象征中的文化意象同时包含着外在文化和内在文化,本文对明喻及象征中的文化意象进行研究。   第四章旨在研究译者罗慕士的翻译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而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他的总体翻译策略,分析其翻译意图及其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五章主要从语言和语言外因素来评价《三国演义》中文化意象的翻译,并进一步分析了文化意象在翻译过程中流失现象的必然性。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的不朽之作。它映射着中国文化。文化意象体现着中国文化。在翻译的过程中,这些文化意象值得引起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中国文化向国外的传播。文化意象在翻译中的流失现象不禁引起人们的担忧:这些文化意象能否在目标语文化中得以保存,生存下来?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为了丰富目标语文化,源语作品中的文化意象应尽可能地得以保存。翻译作品中的文化意象对于研究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特定的意义。将翻译研究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研究语境之下,有助于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超越语言研究的局限,深入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使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成为可能,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