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一种语言都反映着一种独特的文化,文化负载词是体现各族语言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载体。所谓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论文结合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奈达对于文化因素的划分,将《骆驼祥子》中的文化负载词分为:(1)生态文化负载词;(2)物质文化负载词;(3)社会文化负载词;(4)宗教文化负载词;(5)语言文化负载词。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由德国译论家汉斯·弗米尔发展起来的翻译理论模式,它摆脱了“对等”理论的束缚,将焦点聚集在翻译过程中的目的上,开始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为此,目的论学者提出了翻译过程应遵循三原则以及翻译标准,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以及“适当”的翻译标准。论文将以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为理论指导,通过对老舍的《骆驼祥子》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整理,在三个译本中逐条找出对应的译文,从中共抽取了265个文化负载词作为研究对象,然后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细部分析竹中申、立间祥介、中山高志三位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的优劣得失,进而归纳总结出这五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得出以下结论:1)对于《骆驼祥子》中的文化负载词,三位译者大部分采用了直译、意译、移译、直译+注释、移译+注释的翻译策略,少部分采取了代换、解释、音译、音译+注释的翻译方法。2)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需要注意保持忠实原则与连贯原则的平衡,对于部分文化内涵艰涩,采取直译时无法易于读者理解的词汇,需要采取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3)采取意译的翻译方法,要求译者把握翻译目的论连贯原则的同时,注意遵循忠实原则及适当的翻译标准,把握翻译时的预期翻译目的。4)根据中日文化中是否存在完全对应的词汇,来选择是否采用移译的翻译方法。对于无法对应的词汇,采取移译时需加上注释,用以弥补文化空缺,便于读者阅读的连贯性。注释部分需要根据译者的翻译目的,选择适合当时语境的注释。5)源语中存在的部分词语,译语中不一定存在,但译语中有其他词汇的意思与源语词汇相对应,这种情况下采取代换不失为一种好的翻译方法,但需要注意切忌只翻概念意义,而忽视文化意义。6)在翻译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时,译语中没有对等的表达方式,可作解释性的说明。特别是汉语中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的情况,此时需要译者在正确理解源文的基础上,在译语中选择适当的词句进行解释,否则亦会影响读者对于译文的理解,与目的论连贯原则相违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