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噪声在新生小鼠耳蜗发育期对带状体突触的损伤和耳蜗功能的长期影响。 方法:从四窝新生小鼠共获取36只动物,每窝小鼠等量随机分配入对照组(Ctr)和两个按噪声暴露时间点命名的实验(噪声)组(Exp10和Exp14),分别在小鼠出生后第10天和第14天(P10d/P14d)给予噪声暴露,每组各12只。噪声暴露条件为单次105dBSPL白噪声,连续2小时。各组再根据不同终点观察时间,分为生后3-4周(P3-4w)和生后7-8周(P7-8w)两个亚组:共计Ctr34、Ctr78、Exp1034、Exp1078、Exp1434、Exp1478六个亚组,每组各6只动物。采用短纯音诱发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听觉阈值。采用配对短声诱发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CAP),测试耳蜗输出信号量及对声音信号时间信息的处理能力。采用免疫组织化学C末端结合蛋白2(CtBP2)抗体标记耳蜗内毛细胞(IHC)带状体并计数带状体量,评估噪声所致的带状体突触损伤。 结果:在两个终点观察时间,各噪声组和同龄对照组ABR阈值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提示所用噪声未致动物产生明显的永久性听觉阈值改变(PTS)。但是CtBP2标记的带状体计数显示,噪声暴露后小鼠耳蜗IHC带状体在P7-8w内均持续减少,且噪声在P14d的损伤效应大于P10d。功能上,噪声暴露后小鼠CAP幅值较同龄对照组明显下降,但配对短声诱发的CAP幅值%-短声间隔(ICI)关系未显示明显组间差异;CAP潜伏期较同龄对照组明显延长。与带状体数量变化一致的是,CAP幅值和潜伏期的改变均在P14d噪声组更明显,且在P3-4w到P7-8w内持续发展。 结论:在新生小鼠耳蜗发育期,不产生PTS的噪声剂量能够对耳蜗传入神经突触造成严重的“隐性”损伤,并导致耳蜗向中枢输入信息量的降低和对声音信号时间信息处理能力的下降。噪声的损伤作用在耳蜗发育后期较大。与成年动物不同的是,发育期噪声的损伤效应显示持续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