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及非增殖期视网膜形态和电生理改变的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ebu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定糖尿病视网膜早期(NDR)及非增殖期(NPDR)的视网膜形态学改变及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测定其视网膜电活动的改变,评价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严重程度。   方法:   选取50-70岁的老年人30人30只眼进行OCT测定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作为OCT测定的视网膜正常形态的参考值,同时行mfERG检查做为视网膜电活动的正常参考值;收集50例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相关病例资料,行视力、验光、眼压、裂隙灯、眼底检查,并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确定分期后,分别在标准状态下行OCT及mfERG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对于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交的患者,视网膜形态的变化:视网膜黄斑区大部分神经上皮层变厚,说明对于糖尿病这个危险因素,视网膜的功能在不断的下降,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NDR)中变化并不明显而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非增殖期(NPDR)明显变厚,说明黄斑区形态在糖尿病早期变化并不大,随着糖尿病的病情加重,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电生理学改变:mfERG的P1波随着病情的加重,其反应密度逐渐下降,在NDR期就明显减低,而在NPDR期,下降更为明显,说明在黄斑区,视网膜形态改变前,电活动已经减弱,在形态发生变化后,电活动的下降更为明显。   结论:   OCT联合mfERG测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区域的形态改变及电活动改变,两种检查手段在疾病的早期观察、随访和进一步治疗的选择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以北京市六环内住宅租金空间和非空间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Kriging插值等方法,研究北京市住宅租金空间分布规律,探究其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北京市住宅租金
研究目的: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的阳性手术切缘(R1)和肝切除术后肿瘤的复发密切相关,R1切缘是一个被越来越广泛认可的预后的危险因子。目前更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