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流转中的交易费用问题研究——以武汉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高效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然而,尽管有国家政策扶持,但全国总体土地流转效率仍然较低。究其原因,是因农地流转过程中信息搜寻、契约达成以及契约执行等一系列交易费用过高,阻碍了农地流转交易的实现。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在真实的世界里,零交易费用是不存在的。在农村土地流转的每一个阶段,都不可避免的产生交易费用。农地产权制度、村庄治理体系、农地流转主体行为和农地流转模式不同程度地影响交易费用的大小。农地资产的专用性和农地位置的不可移动性,进一步增加了农地流转的交易费用,并导致双方对交易费用的分担不均。因此,降低并均衡分担农地流转各个阶段的交易费用,是推进农地流转的有益举措。  武汉通过建立专门的农地流转交易平台—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极大  地推动了武汉地区的农地流转。通过案例实证研究发现,农交所在发现交易对象、促进交易达成、保障合约执行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农交所通过提供交易平台,降低了农地流转的信息搜寻成本;因交易程序简化,谈判频次减少,进一步降低了沟通协商成本;通过农交所达成的流转合约,因其完善的配套机制,能够保障农地流转合约的有效执行。  武汉农交所的实践业已证明,农地产权稳定明确、中介组织参与、提供“标准化”的交易产品,是降低交易费用的有效手段,对于推动农地流转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在进一步明晰土地产权归属的前提下,通过建立专门的农地流转交易平台,健全农地抵押配套措施,多管齐下,减小农地流转在政策层面、操作层面的各种障碍,有助于降低农地流转交易费用,从而推动土地流转,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
其他文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战略,导致我国农业基础十分薄弱、农村经济发展长期落后、农民增收缓慢,“三农”问题日益凸显。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开始重视农业
康雍乾三世是清代宫廷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乾隆时期(一七三五—一七九五)的宫廷艺术无论是从跨时长度、艺术赞助力度还是艺术种类和数量上来看,都是康熙和雍正时期无法